|
神圣的情怀 壮阔的历史——长篇报告文学《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评论
|
说清楚,让一般读者能读懂,又不损害作品的文学性,从来就是一个难题。现在看来,在这两个难点上,作家既有所突破,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正如作家在前言中所说,他“与中国飞船有着非常微妙、无法割舍的某种情缘”。这种情缘使得他在35年前有幸成为中国航天创业队伍中的一员,而且是最基层的一员。他正是从最基层一步步走向高层、走向核心。他的这种特殊身份成为天然的优势,使得他在接触航天队伍中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时都会有亲切感、亲近感,在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绪氛围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正因为如此,在这样一部必须用很多笔墨去交代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活动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像大总师王永志、飞船总师戚发轫、少帅袁家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有些人物则用精彩的细节加以表现,比如像杨利伟的三次血压和脉搏的测量,比如像翟志刚两次入选航天员第一梯队,两次没有上天,都是以极少的笔墨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尤为可贵的是作家对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关注,而且他的关注是出于高度的自觉。从序章“从加加林说起”就已经表现出了作家的这种自觉,他在这一章里重点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前苏联第一枚远程火箭、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介绍了科罗廖夫伟大而坎坷的悲剧性命运。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自觉,他不仅写了那些成功的人们,而且关注到了那些在这一伟大接力中没有跑到终点的人。历史无情,作家有情,这正是文学魅力之重要所在,是这部史诗性的报告文学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与对人物的精彩表现相比,作家对高科技的处理稍嫌笨拙。比如关于飞船和航天飞机的争论,关于两舱和三舱的争论,用的篇幅不少,但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只能读得一头雾水。说实话,我是在读到第16章时才越来越有兴致的。回头一看,这一章是写政治的。所以我想,其实用不着费那么多笔墨去交代技术问题,因为对于文学读者而言,一是他不感兴趣,二是你写得再多他也不一定明白。只要让读者明白技术问题怎样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人物的命运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写飞船发射的几次过程就好读得多。由于在技术过程上用了过多笔墨,所以尽管作品篇幅已经很长,却还有不过瘾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这事我感兴趣,怎么没下文了”的疑问。李鸣生已经得天独厚地掌握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希望他能充分深入地开掘、开发这些资源,不要轻易地转向其它热门话题。 飞天梦背后的“梦之队” □白 烨 李鸣生35年前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航天系统工作多年,应该说他是比较有航天专业素质的报告文学作家。《千古一梦》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我看了以后感触很多也很深,如果要提炼出一句话来概括最主要的感受的话,我觉得应该是飞天梦背后的“梦之队”。我们看过类似题材的很多作品,但是一般都写发射经过、飞天时刻,包括写航天场、航天员等等。这部报告文学作品透过这些事象,着力于描写背后与幕后的英雄群体,而且写得如此感人又启人,我觉得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分量。鸣生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熟悉这些专家,而且饱带深情,所以作品细节格外生动,事迹非常感人。 《千古一梦》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而辉煌的航天成就,实在不易,这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又一个项目争下来的——从上世纪60年代的范剑峰、陈信等人对“曙光号“飞船的论证,到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老科学家的上书中央,到“863”航天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再到二百多位专家参与论证的“可行性报告“的正式立项,航天专家们怀着梦想,靠着创意,凭着使命,一步步地把想像变成设计,又把设计变成现实。这里边,要争项目,争人才,还要争经费,然后又是争时间,争速度,争质量,争水平。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我们航天知识分子或者我们的科技精英们一种非凡的献身精神、特有的斗争精神。我觉得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写航天事,不如说是写航天人,整个来看是主写航天知识分子的,写他们在几十年来的飞天梦里所隐含的报国梦与强国梦。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作品既有英雄谱的意味,也有一种励志的意思在里面,值得国人好好品味,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好好阅读。 鸣生这部报告文学有很多细节描写,把人物写活了,也让人们很受教益。比如作品里写到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戚发轫忙得都没有时间休闲,作者就联系了电影厂,让他去看专场电影。刚看了20分钟来了一个电话,他只好不看电影又去工作了。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空闲,还是不得消闲。作品写他终于有时间看电影时露出了喜悦,而不得不走时又那么决绝。那种无奈,那种责任,交替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神情。这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李鸣生是善于剪裁的人 □王 干 要把高科技写清楚是非常难的。我觉得李鸣生的《千古一梦》第一个特点是资料的翔实性跟历史的真实性结合得很好。这种资料的详实代表历史的真实。第二点,李鸣生是一个善于剪裁的人,因为每一个航天人后面都有很多故事,每个人都是一部书,这么多事情,这么多人,怎么写?很难。我看的时候没想到剪裁,看完以后想到李鸣生的剪裁特别好。书中有人、有事、还有理,他把人、事、理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第三点,由《千古一梦》我想起对报告文学命运的思考。报告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大放异彩,风光无限,近些年对报告文学的质疑声不断产生,报告文学的读者也在不断下降,这个也是很客观的情况。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到底它的命运何在?它的生命力何在?看了《千古一梦》以后,我觉得报告文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这个文体短时间还不会消失。假如没有报告文学,没有《千古一梦》,人们就不知道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这段历史。我觉得李鸣生这个标题很有意思,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毛泽东讲,搞不好我们就要被开出球籍。我想假如没有报告文学,我们只能把它做成资料,但是资料是何等枯燥。你把它变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鸣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神圣的情怀 壮阔的历史——长篇报告文学《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评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用心灵贴近家乡受伤的土地——访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 |
下一篇文章: 一部寻找民族尊严的书——与李鸣生谈《寻找“北京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