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秀全不光彩的一生
|
在林则徐、魏源已经“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广东乡下的一位失意儒生,却仍试图以传统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功业。我们很难把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放到中国近代化的序列中去,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都未能触动改造中国的主题,但是由于其造成了近代中国政局的第一次大动荡,启动了新的思想、新的事业,我们有理由把洪秀全纳入本书,并作为第一个人物加以叙述。——尽管鸦片战争开创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但没有洪秀全,我们似乎还看不到中国到底会如何“动起来”。洪秀全给出来答案。
今天,许多人都已清楚地知道,“农民起义”在古代中国实际上扮演了一个改朝换代的角色,没有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在层层堆积的历史尖埃中,读书人出身的洪秀全当然可以找到几本有关“农民起义”的游戏规则。在古代历史上,一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的策动,如东汉未年的黄巾起义,都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形势──统治程序出现危机和混乱;二是领袖──起义领导人物的出现或领导班子的形成;三是精神动力源──起义的理论或口号舆论的形成;四是物质动力源──最初起义参加的人员。
太平天国运动也不例外,以上四个条件都是存在的。起义的第一个条件,即起义的客观形势,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紧迫。清王朝的统治还相当稳固,最初起义的核心力量──广西紫荆山的贫民们,他们从来过着足以激发一场起义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但是,直到他们拥有了一位领袖的才走向了造反。在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起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起义组织者、发动者的洪秀全所发挥的极大的个人作用。是他最早去发动和组织群众。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洪秀全,就没有太平天国。
同历代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洪秀全来自下层。当然即使最幼稚的阶级论者也不会把贫穷直接同造反联系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为什么要造反?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动者,洪秀全同我们所叙述的其他人物一样,最初都是读书人。我们可以看看洪秀全的心里到底装着怎样的理想。在这里对农民起义进行全面的分析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对“农民起义”现象做一个全面的感性考察。
一、手握乾坤杀伐权──激愤的乡村儒生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于一八一一年(嘉庆十八年酉十二月十日)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地道的自耕农家庭。洪秀全一家,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生活比较清贫。在他出生不久,全家由福源村迁到官禄村。这个村子并不闭塞,距县城五十里,离广州也只有九十里的路程。洪秀全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帮助家里种田,只有他利用家里的全部积蓄,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从七岁到十六岁,他在私塾里读了九年书,以后成了一位年轻的村塾老师。洪秀全从小聪明伶俐,家人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读书成才,求取功名,以改变门风。由于得到全家的宠爱,洪秀全自视甚高,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从十五岁到二十九岁,洪秀全一连四次去广州应试,但都名落孙山;连最初级的功名──秀才也未取得。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是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的性格学识上的缺陷阻碍了他。也许,命运同他开了个玩笑;他属于刚刚有条件读书,却又最没有希望获取功名的那类乡村寒儒。洪秀全的家境并不富裕,祖上也没有读书进学,步入仕途的背景。所以作为洪家第一代读书人,洪秀全缺少应有的资望和用于交游和求学的财力,难以取得县、府等层层儒生圈子的认同,在学业上得不到指点和提高,在科举上也得不到至关重要的提携。事实上,从洪秀全留下来的大量诗词文章来看,人们的确可以怀疑其受教育的正规性。而且,我们也知道,少年时代的洪秀全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分宠爱,性格落拓不羁,这种品性,在当时也不利于一个后生晚辈的求学和成长。洪秀全所面对的科场确实是黑暗的,但他本人也的确不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那类人才,因而他的屡屡落第,实际上再所难免。
心高气傲、身寄家庭和族人厚望,而又进身无门,碰得头破血流的洪秀全,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残酷的打击,精神崩溃了。一八三七年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一次科考失败降临在他的头上。悲痛欲绝的洪秀全从广州回来,便生了一场大玻其间有两天如魂魄离窍,不醒人事。他苏醒后,精神错乱了,在屋内乱走乱跳,乱说乱唱。经过很多时间,他的精神才恢复正常,但他却象换了一个人似的,村民们惊异地发现以往的村塾老师,现在变成了一个“怪人”。病前,洪秀全性情开朗活泼,喜欢与人说笑,经过这场大病,却变得端庄严肃、鲜言寡语;但他又极容易被一些小事所激怒,那时又是一付性如烈火,不可遏制的样子。然而更大的变化则隐藏在洪秀全的心里,这就不是人们所能了解到的了。在病中,激愤难以自己的洪秀全,曾做了一首“斩邪留正”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玺剑光荣承帝赐,诗章凭据诵爷前。太平一统光世界,威风快乐万千年。
在这首诗中,洪秀全表达了要求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同时他又把个人的理想赋予了了正义色彩。在诗中,他还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他所幻想的理想实现后的美妙境界。这是一首标准的“反诗”,洪秀全并没有将之公诸于众。此时洪秀全对于科举还没有彻底死心,但他的确变了。通过造反而“威风快乐”,只是一种幻想和自我安慰,热衷功名的洪秀全,就想现在得到人们的尊敬。为此,洪秀全从此疏离于人群,怪异其行止,以自高其身份,洪秀全的言谈举止都异于常人了,无论行走坐卧,都是一幅拒人千里之外,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坐则正襟危坐,双手置于膝上,两脚平放,从不迭膝交股,身体不俯不仰,也从不左右倾斜,如是历数小时也不疲倦;行则安步当年,步履庄严,目不斜视,亦不反顾。洪秀全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嬴得人们的尊敬,现在只能以这种方式在自己身上营造一种神秘气氛,以取得人们对他的些许畏惧。虽然这仍不意味着是纯正意义上的尊重,但毕竟可以避免人们把他当做一个凡夫俗子。离群寡居的生活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洪秀全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既然,他可以经受住这种磨难,后来他真正走向造反就不难想象了。所以,洪秀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怪人”之时便已迈出了走向造反的第一步。
我们也看到,洪秀全只是把造反当做猎取功名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非常途径。所以,他是在六年后,即一八四三年,经历了最后一次科场失败和耻辱之后,才最终绝望于科举仕途,转而去策动一次“造反”。从广州回家的途中,他口占一绝:“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回到家后,他仍怒气未消,将书籍尽掷于地,愤慨地说:“从此以后,我绝不考清朝试了,等日后让我自己开科来取天下士吧!”。年过“而立”的洪秀全,已经不再是六年前的洪秀全了。这次打击,并没有使他疯狂,而让他彻底向了另外一条路。
因久试不第而被逼上梁山的读书人,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唐朝有自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元末有投身朱元璋起义军的刘基、李长善;明末有投身李自成起义军的牛金星、宋献策。甚至仅仅在洪秀全决意造反的七年前,湖南的一个捐有功名的监生──蓝正樽还在家乡新宁、武宁发动了一次农民起义,最后还波及到了后来太平天国的起义地──广西。正如洪秀全同代的人,后来镇压太平军的湘军重要人物胡林翼所说,乡村文人“望顶戴官职如登天”,他们是最渴望得到功名的,但又是最不容易得到功名的。宋代官员富弼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还说:“凶险之徒读书应试无路,心常怏怏,因此遂生权谋,密相结煽。此辈散在民间实能始祸。”但是这种解释是笼统的,具体到洪秀全个人,我们还必须找到独异之处,而这一切必须从洪秀全的性格中去寻找。
洪秀全作为家里的唯一读书人,从小就脱离了重体力劳动;在上学期间,族人也对他交口称赞,并多有馈赠,私塾老师甚至免收学费。尽管他屡试不第,家里还是极力支持他接二连三地去应考,可见家人和村人对他所报的希望是相当大的。从十六岁起,洪秀全就开始担任私塾老师,在农村还是比较受人尊敬的。洪秀全自视甚高、自我期望值过高的特点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在现实的残酷打击面前,洪秀全走上了叛逆之路。因为,他既决意仕途,可又缺少成就任何“合法”事业的条件,由于才识所限,做不了恃才傲物的狂生、名士,如“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和批点名著的金圣叹,也做不了以出卖字画为生的唐伯虎或发愤著书的蒲松龄。连个秀才也未考上的洪秀全,急切渴望得到功名,历史便让他怀着满腔怒火,用非常的手段,去做一番非常的事业。
二、古来事业由人做──不成功的布道者
洪秀全可以被迫放弃无望的科举,可以对过去曾视为神圣的儒家学说和死老夫子满怀愤慨、口诛笔伐,但他又怎能真的把四书五经对他刻骨铭心的影响从心中抹去呢?作为一个读书人,洪秀全仍渴望得到某种信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在一八三三年得到那本 引起了他的注意。从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徒之一梁发所著这本布道中,洪秀全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书中所宣称的“上帝为唯一真神”的观念和某些平等思想以及一些基督教的仪式,使洪秀全既给自己找到了我的信仰,又看到了可以用来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思想和方式。洪秀全着手研究和宣传基督教教义,并创立了“拜上帝会”。这样他实际上就开始了起义的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工作,即起义的理论舆论准备和发动组织群众。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制造了一个上天受命的神话。他把几年前卧床四十多天昏迷两日的大病,不断地加以修造而成为一个完美的神话:他是上天去见天之上帝和耶酥,从而发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酥基督的弟弟。上帝赐给他金玺和宝剑,让他下凡逐杀妖魔──清朝统治者。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洪秀全顺便还把怒火烧向他所深恶痛绝的孔子头上。在天上,洪秀全和上帝以及众天使们痛斥孔子。后来众天使们又将孔子捆绑起来,进行鞭挞。最后,洪秀全在众天使的帮助下,在天上逐战妖魔,无数的妖魔或被他斩杀、或被他打落到十八重地狱。上帝十分喜欢,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并要他将原名“火秀”,改为“秀全”,以避上帝耶酥火华的名讳。这个故事同后来剿灭太平王国的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一段经历成了鲜明对照,曾国藩由于仕途顺利几跃龙门,直至进了翰林院。当朝权贵穆彰阿对他也非常赏识,并将他的原名“子成”,改为“国藩”,期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所渴望得到的功业和荣耀,只有在自己编织的自欺欺人的神话里才能出现。这个故事得到洪秀全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最终作为太平天国的文件正式发表了。洪秀全通过这个神话,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他更要指望这虚无缥缈的天上荣耀,带给他一嘲威风快乐”的人间功业。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洪秀全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洪秀全不光彩的一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身着黄色天国装 双手持刀于胸前 |
下一篇文章: 洪秀全和后妃的真实关系:他的女人们都做什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