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 板书《字的敬畏》。
2. 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 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 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9)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0):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3. 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部分内容用简洁的“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如第一部分:产生疑问;第二部分:敬惜字纸;第三部分:感受文字生命力(感受神奇、创造奇迹、悟出道理);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课件展示。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对课题的质疑开始,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走入文本,探求问题的答案。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1. 默读第2、3、4自然段 。思考:什么叫“敬惜字纸”?课件展示
资料: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诗句也反映出古人对于汉字的敬畏。
2. 指名读第5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 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根据预习理解诗词内容。
4. 学习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
5. 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件展示
二、书写生字。
1.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2.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本课生字笔画简单的较多,要注意同意字、形近字的区别。
三、学后推荐阅读。
乔传藻《挑柴——童年纪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
课件展示 |
以一篇带一篇,让学生对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