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等、问、托、揣。
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如获至宝。
文章再设悬念。
4、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为什么文章不去揭开谜底,而是描写了沿途景致和踏访花园?
指定学生朗读第5小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看谁吸收的有效信息多。
根据听读的记忆,回答:
(1)花园的特点是什么?花园布置的怎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致匀称)
(2)花园的家乡味道体现在哪里?(种植柳树、睡莲、假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柳——留,莲——恋。
(3)“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友人缺的是什么呢?
有了良好的家境、事业,也有了家乡味道的花园,友人仍觉得缺什么。我们说缺什么就会想什么?文中写到“我想……,想……“,他缺少的是家乡的温暖。什么都有了,还是想家啊!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悬念解开。
小结:文章三次设置了悬念,到此解开了谜底。这其中笔锋一转,去写沿途风光和踏访花园。作者描写这些,突出友人优裕的生活环境,和他心里的缺憾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思乡之情的真切。
三、深入研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1、提问:悬念解开,结构完整,但文章并没有结束。继续写“北海“。有何深意?
学生齐读8、9、10小节。
提示: “文章并没有到此收笔,最后三个自然段没有提及枣核,为什么还要写呢?究竟有何用意,是画蛇添足吗?”“到底这枣核和杨柳、睡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的主题显现出来:杨柳、睡莲、“北海”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仅仅是带有家乡味而已。只有枣核是来自故国家园,是“原装正宗”的,而且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它才足以寄托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段民族的根,是一个故国家园的象征!所以,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枣核啊!
2、揭示主旨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配乐朗读。
四、拓展
1、提供相同主题的诗句。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
孤客一身千里外,
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2、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收集相关诗歌,相互作交流。
附:
1、作者介绍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
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 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 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 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 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