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茧成蝶:《学会看病》一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
作者:徐 虹 [案例背景] 去年11月份接到通知,我将作为区第二届教学能手参加“区名师展示活动”。急性子的我马上投入挑选课文的忙碌之中。几经犹豫,最后决定执教《学会看病》一课。因为《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的是作家毕淑敏和儿子的一个生活片段,虽然文章很长,但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文中的儿子又与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相仿,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有几分亲切感。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当时脑海中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把这样一篇冗长的略读课文在一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凭着这一点我开始备课试教。 [第一次案例描述] 我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在“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中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接着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划找的句子,并谈体会,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了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学生理解这七个语段时,将重点放在第一、四、五、六这四个语段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最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 自己的教学感受——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太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抓了体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七个语段,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抓得过细,且教学过程中主次不明显,有点面面俱到,设计上与精读课文区别不大。 听课教师的感觉——节奏感很强,步步紧扣,但语言训练重点不突出,缺少些语文味。 学生的学习收获——收益不多,只是“就文论文”,语言上提升不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马上改变策略,从原先的着眼点转向“略读课文怎么上才既能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又能上出语文味”。于是有了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案例描述] “第一次案例描述”中“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更改为“研究心理,感恩母爱”。 师:这真是位与众不同的母亲。那她到底是位狠心、冷漠的母亲,还是位尽责、爱子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学生划找后交流。(交流内容同“第一次案例描述”中的七个语段) 所不同的是——这次试教,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更为用心,将重点理解的语段放在了第五、六语段上,将第一、四语段作为次重点来处理。 在体会了母亲从“残忍地做出决定——心软——后悔——忐忑不安——勇气回升”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后,又新增了“写话练习”。 师:文中的儿子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吗? 生:能。 师:他是不是一下子就感受到了? 生:不是。 师:是啊,儿子也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现在请你读读儿子的话,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好吗?老师根据儿子每次说的话设计了一个场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场景来写一写。写完后交流。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1.妈妈决定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2.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3.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学生交流后,再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 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显——从抓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转向直接抓心理的句子,重点更明显、更突出。 略读课文特点已有所体现——教学时线条粗了,没有面面俱到,语段主次之分更明显。 语文味浓郁,内容更丰厚——抓住母亲心理描写的语段,感受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并学习通过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写话训练。 但是,在磨课过程中大家觉得仍有一些商榷之处: 让线条再粗些——虽然各个语段教学时已有主次之分,但仍然感觉教学点偏多,重点还不够集中,有些句段是否可以融合在一起教学,让教学线条再粗些? 让写话再大胆些——运用“通过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进行写话练习,内容很好,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两三句话够了吗?能否再去寻找重点语段中的一些语言亮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学写一段话,在语言积累、语言运用上有更大的提升?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又进行了再次研究。 [第三次案例描述] 师:这真是位与众不同的母亲。那她到底是位狠心、冷漠的母亲,还是位尽责、爱子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随机交流重点语段时,将上例中提到的第一、四语段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将交流重点完全放在了第五、六语段上。 (课件出示语段五)学生自由谈感受。教师适时点拨:看看这一段,第一句已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母亲后悔了,为什么还要写后面两句呢? 生:后两句具体地写出了母亲后悔的两个原因。 师:母亲到底后悔什么? 生:后悔给儿子雪上加霜。 师:什么叫“雪上加霜”?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吗? 生:儿子已经生病发烧了,母亲不但不陪他看医生,还让生病的儿子自己去医院,可能会加重病情。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这种“悔”吗? (生练读,师指导朗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 生:后悔儿子第一次看病自己没有带着他去。 师:母亲后悔自己太急于求成了。那你能读出母亲这时的“悔”吗? (生练读,师指导朗读) 师小结:后两句通过写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细腻了,这比写5个、10个后悔可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母亲深深的悔意吧!齐读。 语段六的教学(略) …… 交流了两个重要语段,感悟了母亲“心软——后悔——忐忑不安”的心理变化后,再次过渡到“第二次案例描述”中的“写话练习”。 这次的写话练习所不同的是,写作前先让学生想想可以依据什么来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并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实例具体说明,并明确规定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来写“一段话”。同学们还可发挥想象,预想一下“其他的场景”,让写作范围更广些。 有了以上两处教学设计的变化,学生交流时,也有了变化:由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 师小结:你们写得真好,儿子从一开始的依赖到学会看病后的骄傲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正印证了儿子是渐渐地体会到了母亲的爱,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师:当儿子骄傲地向母亲宣布学会了看病时,母亲的心理又发生了变化。课文最后两段就清晰地写出了母亲这时的心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 [课后评析]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 一、把握课文类型 略读课文曾经有一段时间被称为“独立阅读课文”,也就是说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主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上要摒弃过度的设计,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在略读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学目标则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要显现出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 然而略读课文一般篇幅冗长,教学时数少又是不可变更的事实。这对矛盾就考验着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达到突出重点、长文短教、一课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在第一次教学时,虽有侧重,但不明显,线条过细。第二次教学虽然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还是没有很好地体现。 所以第三次教学时,整堂课只是粗线条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第二板块是“研究心理,感恩母爱”;第三板块是“质疑问难,升华母爱”。在重点板块“研究心理,感恩母爱”的教学设计上,从研读母亲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个大问题统领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两个重点句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从而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线索为切入口 第一次设计教学预案时从研究母亲的语言和心理入手,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第二、三次教学时直接以母亲的心理线索为切入口,重在“研究心理,感恩母爱”。当然,在第三次教学时思路更为清晰,听课教师都能感觉到板块中的“研究心理”分两步走:一是抓文中母亲的心理线,研究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软到后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第二步是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最后再安排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儿子学会看病时母亲的心理。这样安排,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目标 语文学习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语言实践。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绪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第一次教学时,语言训练重点放在了词句训练上。第二次教学除了进行词句训练外,又加上了片段训练。但由于目标不够明确,使学生写话也只是流于形式,语言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于是,第三次教学时,重点放在了片段训练上,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和写法的迁移训练。如在教学“母亲后悔”一段时,选择的“教学点”是理解后悔的两个原因,这样设计一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二是渗透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怎样抓住“后悔”一词把后悔写具体,把心理活动写细腻了。目的是用好教材中的这个“例子”,依托文本点滴积累,建构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慢慢学好语文,写好习作。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学会看病,毕淑敏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破茧成蝶:《学会看病》一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读《毕淑敏散文》 |
下一篇文章: 学会看病教材解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