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2、 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课堂实录 师: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从小就不断地追求美,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这组课文将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今天我们将学习这组的第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孩子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文中那位教授不是真的耳聋,是假装的.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被爸爸和妹妹称做音乐白痴的“我”,在一位假装耳聋的老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成了小提琴演奏家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在写. 生:我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四大段.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说明大家预习得挺认真的!老师这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答:这篇文章主要是写谁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老教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拉小提琴的这个人. 师:同学们各持己见,,没有人云亦云非常好.这个问题我们呆会再来解决.现在请孩子们读书并思考:1.你对文中的人和事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含有美和丑的词语来形容他们? 2.老教授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整个课堂静思默想,孩子们拿着笔圈点勾画写自己的感悟。老师及时表扬认真的学生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 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生: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感悟也很深,那么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古人说得好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无进. 生:为什么文中人物先坐着拉琴后又站着拉? 师:我请我们班在练琴的孩子起来帮他解惑. 生:坐着拉琴,手脚会放不开,也拉不出优美的曲子.但站着拉就不会受约束了,手脚放开了动作优美了. 生:拉小提琴本来就应该站着拉.这是拉小提琴的基本姿势. 生:文中“我”先拉琴拉得不好,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使.“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做事畏手畏脚的只好坐者拉琴.而后来我得到了老教授的鼓励使我重新找回自信所以就会站着拉小提琴了. 生: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动作的描写,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心理的变化. 师:孩子们解答的都很精彩!谁能用含美的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内容.可以用“( )的( )”句式来形容. 生:美好的老妇人. 师:板书“美好的老妇人”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师:板书“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生:优美的旋律. 师:板书“优美的旋律"” 生:美妙的音符 师:板书“美妙的音符"” 生:美丽的谎言 师:板书“美丽的谎言” 生:美满的结局 师:板书“美满的结局” 师:一位美好的老妇人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用美丽的谎言鼓励一名被父亲和妹妹称做音乐白痴的“我”用小提琴奏出了美妙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同时也为这个故事划上了美满的结局.创造这个美满结局的是谁? 生:老教授. 师:那文中主要是写的谁? 生:老教授. 师:这位老教授是怎样创造奇迹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她美好的心灵? (孩子们自读自找) 师:可以用“我找到……我从这些句子体会到……”的句式来表达. 生:我找到“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要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元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体会到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师:板书“善意的谎言”,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老教授说完第一句话后,“我”的表情怎样? 生:有了几分信心。 师:板书“几分”,抓住几分这个词,并联系前面内容来体会老教授的话语,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师生分角色朗读 生:我找到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体会到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师:抓住重点词语“洋溢”“从未有过的感觉”体会句子的意思。找班上会演奏小提琴的学生体会文中“我”得到老教授表扬后的心情。 生:当别人表扬我时 我会感到心情愉快 当别人表扬我时 我会觉得更加自信 当别人表扬我时 我会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他的赞美 当别人表扬我时 我会更加努力的练习…… 师:板书“赞美的话语” 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找到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体会到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置信”“潜滋暗长”词语意思。 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师:请同学们齐读十一自然段,感受老教授心理变化过程。一次听到拉锯时的琴声时老教授会怎么想 当老教授说:我听不见时。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当老教授说:你的琴声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时,她又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畅谈。 师:这位老教授善意的谎言、赞美的话语,使我增强了信心,让我父亲和妹妹所谓的音乐白痴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那么我是怎么体会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呢?请同学们齐读妹妹所说的这段话,并体会当时妹妹说这段话的语气及神态。 生:男女分角色感情朗读。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知道老教授不是聋子时,你会怎么想?心理会萌生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如果我是文中的“我”,我会想原来老教授是为了鼓励我才装聋的,心中回萌生出一种感激之情。 师: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心情展示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总结,此时此景他们不用多说什么,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用音乐相互交流着。文中前面的有怎么不同? 生:前面的聋子没有引号,后面的聋子有引号。因为前面作者不知道老教授是装聋,以为他是真聋,后来听妹妹的述说,才知道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所以后面用了引号。 师: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我在老教授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有了一点成就,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余音效果耐人寻味。老师作诗一首赞赏老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