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词话全赏析2
|
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今译:姜夔的词,我最喜欢的只有两句,即“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姜夔之词,总是孤独落寞的心境,即使相思情深,亦娓娓诉来,先是“春初早被相思染”,最后却是“冥冥归去无人管”,闺中娴静美好的少妇,对情人缱绻薄嗔的幽怀,婉似枕边细语,我见犹怜。姜夔好词又岂止于此?“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暗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诵白石词,齿颊生香。 14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①玉田②之词,亦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③注解:①吴文英《秋思》荷塘为括苍名姝求赋其听雨小阁 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箑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 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欢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 ②玉田,张炎(1248—约1321),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先世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祖父被元兵杀害,家财被抄没。晚年穷困潦倒,曾在鄞地(今浙江宁波)摆设卜肆。张炎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其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姜夔并称为“双白”。入元以后,其词作凄凉怨艾,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解连环•孤雁》为他赢得了“张孤雁”的称号。张炎的词作及其关于词的理论著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③张炎《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 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汉南树。转首青荫,芳事顿如许。不知多少消魂,夜来风雨。犹梦到、断红流处。 最无据。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终不似、旧时鹦鹉。 词牌解:《秋思》,乃吴文英自度曲,又名《秋思耗》、《画屏秋色》等。 今译:吴文英的词,我可以选取他自己词中的一语进行评价,就是“映梦窗,零乱碧。”张炎的词,我同样可以选取他自己词中的一句话进行评价,那就是“玉老田荒。” 赏析:所谓“映梦窗,零乱碧”,正体现了吴文英词所营造的亦梦亦幻的境象和他突变性、跳跃性的章法结构。所谓“玉老田荒”,一方面反映了张炎词中的凄凉穷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词境不够开阔的指摘。 15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①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②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③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④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⑤也。)⑥自李淑⑦《诗苑》伪造沈约⑧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⑨,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此条原稿删去) 注解:①乾嘉,乾隆(1736—1795),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嘉庆(1795—1820)清仁宗顒琰的年号。 ②周松霭先生春,周春,字屯兮,号松霭,清代学者。 ③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萧衍博学能文,工书法,通乐律,笃信佛教,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④刘孝绰(481—539),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 ⑤ian,应为iang。 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⑦李淑,字献臣,北宋人。 ⑧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卒谥隐,故后人又称他为“隐侯”。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南朝永明体诗歌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⑨诗中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传说为沈约所提出,后人对此颇有疑义,其具体所指亦不得而知。 今译: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的时候很是兴盛,唐朝的人还经常使用。到宋朝以后就逐渐不再谈论它了,甚至连双声叠韵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嘉期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这本书澄清了历时千余年的误会,可以说对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作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作叠韵。我认为:用现在通行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两个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两个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自从李淑的《诗苑类格》伪造沈约的说法,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诗家便不再讲双声叠韵了,甚至不再用之于词。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可惜那些非常讲究音律的作者,还没有体悟到这一点。 赏析:王国维此论,对当代的新诗创作亦未尝没有启发。虽然新诗不再受传统的格律约束,但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它所具有的音乐美。如果当代的诗人能够在创作中注意到对词语韵律的发掘,使白话文的诗歌具有一种崭新的内在节奏,那么新诗的复兴将不仅仅停留于试验与理想阶段。我们注意到,八十年代以后崛起的一些著名的新诗作者,如海子等人,他们已经开始了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营养的探索历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沉寂千余年后迎来又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他必将植根在中国古典诗歌深厚的土壤之中。 16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此条原稿删去) 今译:世人只知道双声这种情况可以不拘四声,不知道叠韵同样不拘平、上、去三声。两个字只要是声母相同,即使平仄不同,也还是叠韵。 赏析:中国古代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入声已经在普通话里消失了将近七百年,以前应该读入声的字被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中。整个北方方言除江淮方言以及西北、西南少数地区还保存有入声外,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入声,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倒是都还保留有入声。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根据现在保留下来的入声去推断古代入声的调值,更无法通过分析派入平、上、去三声中的入声来推求古代入声的读音,更进一步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对古代韵文中字词的调类(即属于四声的哪一声)进行大概的分析,但是古代四声的调值(不仅是入声),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因此,如果不是出于学术上的考虑,我们完全可以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区别平仄,以指导我们进行近体诗和词曲的写作。 17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①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注解:①羔雁,小羊和雁。本指卿大夫相见时所带的礼物。《礼记•曲礼》记载:“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后用作征聘贤士的礼品,亦用作订婚的礼物。羔雁之具,指礼聘应酬之物。 今译:诗歌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已经成为应酬之物。所以五代和北宋好诗极少,而词却极为繁荣。即使象欧阳修、秦观这样既善于写诗又善于填词的作家,他们的词也远比他们的诗要好。因为他们所写的诗不如他们所写的词真实自然。到南宋以后,词也成为了应酬之物,于是词也开始没落了。这同样也是文学盛衰的关键。 赏析:宋诗历来为人所诟病,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公允的。唐诗有唐诗的气象,宋诗亦有宋诗的境界。字字珠玑的唐诗将宋人逼进了死胡同,宋人知道唐诗是无法被超越的,但是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对诗的热情。随着宋代学术(尤其是理学)的兴盛、禅学的繁荣,宋人独辟蹊径,将理性的思辩融入崇尚感性与直觉的诗歌世界,情感在理性的节制下显得深沉、内敛、瘦劲,宋人因此获得了冥思的空间,同时也获得了编排字句的余裕,他们的美学观念因为冥思而趋于朴拙平淡、因为编排而显得奇突精致,如果说唐诗的美在于情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少年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人间词话全赏析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人间词话全赏析1 |
下一篇文章: 人间词话全赏析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