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少年歌》的文章结构

千百年来,一府六县的徽州人,在这连绵的大山内外,一代代地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当日的辉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同样,一百多年来,徽州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今日的凋敝、保守、闭塞,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

       我曾在现今的徽州度过青少年的十八年时光,有着对徽州最直观的认识:少时对徽州的认识,多半是它的闭塞、落后和保守。但徽州山水的明丽、徽州人民的勤劳淳朴、徽州千年一脉的文化积淀仍然在我心中植下了根基。
十八岁之后走出徽州,来京城求学,总是习惯了说自己是“黄山人”的我,突然间发现自己是徽州人这样一个事实,突然有了非常浓郁的徽州情结,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流着的,是徽州人的血。带着这样的情结,寒暑归乡,我跑遍了徽州六县,徜徉于其间的阡陌巷弄、石古道,乐此不疲。

       正如今天描写美国性格最好的著作是法国人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论美国的民主》一样,我想,自己跳出徽州看徽州的角度当使我的徽州观不再仅仅是所谓的“殄域之见”。我相信兼有身处徽州内外两种角度,将会对徽州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对徽州的identity,我可以看到它尘封于历史深处的精致和典雅;远离徽州,我可以透过今日徽州旅游的喧闹,用放大镜审视它身上的暗疮。

泾渭分明 (jīng wèi fēn míng)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主谓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灯谜面:清浊合流
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典故:《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举例:~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朱湘的《少年歌》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诵读欣赏”部分中。这首诗格调欢快、积极乐观,适合孩子们朗读。
     现代诗通常不作默写考查,于是我也就不要求学生背诵,因为确实不易背诵,况且也不是名家名作。
     考虑到朱湘所处的年代,白话文的使用情况与我们现在有一些差别,诗中的某些词句读起来有点拗口,流露的情感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点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的环节——仿写诗歌的第一小节。这样既可以起到语言训练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第一小节是这样的:“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是                                                                      是我们的主张”这样的形式来仿写,注意字数和修辞手法。
     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写,也写出不少可圈可点的句子。不过,有的学生似乎不懂得要去分析句子的基本结构,在字数上也不加以注意。总的来说,我感觉他们的语言基础还不错。以后再做类似的练习,可能要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讲清楚所有的关于仿写的要求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少年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少年歌》的文章结构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