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读书
一名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范读自己搜寻到的哲理小文章。(每节课都如此)
二、导入:
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三、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问题:这篇文章从内容看属于哪种体裁?
文章写了沙漠里的哪几种奇怪现象?成因是什么?
四、解决生字词
1.请一名学生读266页的生字,正音。
2.多媒体展示三个需要注意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单枪匹马 可望不可即 海市蜃楼
五、点明文体学习要点:学习所明文需要把握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六、展示一组沙漠图片,让学生感性认知沙漠。
七、思考:文章介绍了沙漠的几种奇怪现象?
八、说明顺序的梳理,明确本文说明事理的顺序。
九、思考:介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前,文章写了些什么?删掉行不行?
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开头写法显和玄奘的沙漠印象的作用,使之感悟说明文中文学趣味。
十、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明白作者的观点:一切奇怪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十一、以“鸣沙”部分分析说明方法的使用。
----------
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似乎顺利完成了任务,似乎没有“突发意外”,似乎学生都明白了。可又觉得有些什么缺憾。
整堂课学生一直跟着我走,我的每个环节都衔接得很好。可是少了什么呢?我的声音太多了他们的声音太少了。
整堂课,我顺利完成了预设教学内容,但现场生成了什么?
看起来似乎是涵盖了说明文的各个知识点,似乎是全面了,既注意字词教学,又注意文体特征,又注意写作结构。
可课后忽然感觉一个课时,似乎密度太大了。
教师有些像全天下的母亲,母亲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点,满桌菜都吃了更好,于是忽略了消化问题。教师总希望能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总希望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时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给学生。
很久以前我就告诉自己,教学讲究一课一得,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意。每每备课的时候,就忘了这一点,总觉得这个重要那个也重要,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舍不得丢掉。
于是,像这堂课,由于安排的教学点太多,致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能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没有。
于是学生在我的教学预设中走入了我的圈套,我成功地引君入瓮。
这堂课,失败或是成功?
我反思:过了一段之后,学生回忆起这篇文章能记起什么,或者说他们收获了什么?我忽然变得心里没有底。
课堂不是我们自己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如何让他们自己习得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是给他现成的知识,可是如何有效培养他们通过自己感悟获得知识的能力呢?
在这个班,我尝试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可是发现不是任何课型任何篇目都能用这样的模式。
语文课该怎么上?
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语文课,如何寻求其有效性。
我陷入了沉思。
或许,我应该抓住某一点讲深,讲透,或许会更好。就如这篇文章,假如就说明顺序这一点而略其余可能效果还会好些。
我太贪了,所以注定我反而失去。
另外,语文学习或者说文章阅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预设性太强,可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不断地抛出问题,一有学生回答正确我就马上推向下一个环节,这样,忽略了其他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好。
这堂课,我讲得多了,学生互动少了。那么,如何在短短40分钟里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呢?具体了说,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使学生愿意参与讨论交流学习活动呢?
面对本单元的下一篇文章,我需要做什么?
原文标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教育档客 jydoc.com 原文网址:http://www.jydoc.com/article/955896.html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