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引诠释、引用说明的方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作诠释、引用说明的综合运用。
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明文知识复习:分类-事理、事物 属于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引用等
二、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知识。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三、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四、讨论回答。
明确: 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五、思考:1、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2、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解释。
引用说明:引用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民谚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说明文的分类、常用的说明方法、结论等。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