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一、激情导入
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沙漠。
沙漠的无边无际曾让我们叹为观止,而它那光怪陆离的沙漠风光也一直是我们想去探寻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脚步,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揭开沙漠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吧!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力争达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它们奇怪在哪里呢?
2、这些奇怪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怎么解释呢?
3、请从4、5两节中找出用得生动、准确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4、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旨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语句回答)
三、激情互动
1、组内互动
科代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并解决疑难。
2、组间互动
组内的疑问解决不了的,组间解决。
3、 师生互动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知识点: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分别是: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
魔鬼的海: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会发出声音的沙地叫“鸣沙”,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2、魔鬼的海: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海市蜃楼: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
鸣沙:因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
3、①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运用了“渴不可耐、欢天喜地、奔”等词语,写出了人们在沙漠中的那种饥渴的状态,与“可望而不可即” 的心理相照应,表现了沙漠的奇怪。
②光怪陆离、海市蜃楼——极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异乎寻常,美妙无比,罕见之至,告诉我们,不了解相关科学的人见到这样的奇异现象必然产生离奇甚至迷信的想法,也说明
人类掌握科学,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③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纱而干燥,含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和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一句用“只要”、“便”这对关联词语把原因和结果有效连接起来,向我们解释了沙子会发出声音(鸣沙)的原因,语言表达严谨,词语运用简洁而准确,且通俗易懂。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