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思考:
1、 语文课承载的东西太多,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及无法预知的学生语文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里让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充分实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但要紧扣文本。
3、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表达美的创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
几点看法:
听了谈老师的课,有几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1、 课前预习很到位。语文预习环节很多时候由于课堂检测时间的限制导致质量逐渐下降,被我已经闲置很久。今天,谈老师把改标题与整体感知课文相结合,且学习要求明确,学生课堂交流充分,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解读了文本,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2、 情境创设紧扣文本,突出了重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本的兴趣。只是觉得“品味语言,布置展板”这一板块是否放在整体感知之后,这样由书面语言品味再到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在“海选导游”“旅游天地直播室”中,学生的语言就可能会更优美,情感会更丰富。
3、 预设与生成。今天这节课正如教师自己所说,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发挥的比较好,这也是因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投入学习的一个表现。但教师也说,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东西,以至留下些许遗憾。确实,教师个人的文本品读与五十多个学生的品读可能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学生现在猎取信息的途径广泛,而且很善于个人的独特思考,所以教师很难预设到每一个细节。不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学习引领、及时点拨等都是教师在现今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必备的,这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吧。
在情境活动中组织开展教学
常州市北环中学 徐炘
在听完田家炳中学分校谈老师《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后,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地位的体现令我感触很深。语文是生活的源泉,文学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初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各种类型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多样的创设情境教学法不愧为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在情境活动中组织开展教学就是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我认为谈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本是由少数民族作家所写,文章本身并不能作为极其规范的范文,这从其中小标题与段落内容之间的不谐调就可见一斑。但他所写的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突出特点在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学生在课外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既有限又模糊。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改标题”这一活动方式,正体现了参与学习。“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组织语文活动,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正如山川风物对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一样,电视节目中的许多做法可以借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上。电视节目和语文教学二者之间颇有些相似之处,它们面对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有思维意识的人,因此二者都讲究互动性。它们都讲究效益。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形式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质量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海选导游”“角色扮演”等。形式固然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活动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这正是在情境活动中组织开展教学的得益之处。
说说谈老师的情境创设
魏村中学 徐亚娟
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减负增效势在必行,如何提高45分钟的效益是每一个老师的研究课题。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的思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我觉得谈老师的这堂课在这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情境教学必须坚持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将语文教学导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1、以“乐”创设情境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以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谈老师在上课之前反复放上一段傣家民歌,让人仿佛已置身美丽的西双版纳。
2、以“图”创设情境
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象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谈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许多具体形象的画面,并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去欣赏,收到更好的效果。
3、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去呢?谈老师大胆地创设了“海选导游”、“旅游天地直播室”、“制作展板”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卞丽娟
来到田中,踩着美妙的音乐走进谈老师的课堂,听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课堂教学以及专家、听课教师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我想仅“预设与生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该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篇课文的精美预设就如同一棵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大树。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大树的根基,教学主线就是树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教学板块就是树干上分生的树枝,每一个教学细节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树叶。
一、根基
根基指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从整堂课的创意和设计可以看出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非常深入的,自己先“披文以入情”,所以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可以看出谈老师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高的生长点,积极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等课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当然正如评课老师所提出的,谈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在“可见、可感、可测量”上有所欠缺,可能没有更多地体现出适用于本篇文章的“唯一性”。我建议是否可以改为:一、能根据文章内容用准确的语言修改小标题;二、学习当导游,能抓住景物特点,声情并茂地介绍景观;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优美句段,并能根据示范赏析语言完成“版纳展版”;四、通过“电视访谈”的方式,能对“傣家人的美”说出独特的见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