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本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遥远的台湾岛;无论是美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都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啊! 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日月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发现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寻找到他们心中认为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二、层层深入,感悟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

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

 三、拓展延伸,歌颂美 

    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此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日月潭所陶醉所吸引,就势让孩子们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的说“日月潭你什么时候都美啊!”有的说“日月潭景色宜人!”还有的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了一些,这时我也补充了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产生了美好的向往。这时,老师导语“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 

对研究课《美丽的西双版纳》的集体反思

 

11月9日,初二年级的老师们在田中分校听了谈海鹰老师的研究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课件和教案见学科网站的“课件荟萃”)。课后,实验初级中学的沈帆老师作了重点点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获得交流的机会,也为了让没有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获得借鉴和交流信息,教研员组织了下面这样一组材料,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发布在学科网站“师生园地”的“教师论坛”中。

 

《美丽的西双版纳》案例分析

实验初级中学   沈帆

 

听了田家炳分校谈老师的《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诸多亮点值得借鉴。

亮点之一:有机整合文本,体现教师理性思考。

《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是介绍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文章,作者介绍的内容比较多,也没有一定的顺序,这就需要教师重新组合文本内容,明晰教学思路。谈老师抓住了文章题目中的“美丽”一词,从景色美、人文美、语言美三个层次解读文本,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意识。

亮点之二:巧设教学情景,通过活动解读文本。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中分别设计了“海选导游”、“走进旅游天地直播室”、“走进西双版纳展览官”三个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了人物的品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看似教学无痕,恰恰体现了教者的独具匠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节课教学情境的设计紧扣住文本,解读文本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避免了以往语文课活动过多而失去了语文味儿的问题。

亮点之三:充分利用资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散发着浓浓的傣家少数民族气息,但离江南水乡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在课外收集了有关的傣家民族音乐、图片,再加上优美的文章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的形式,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扫倦意,跟随教师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西双版纳。

亮点之四:学生互评充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的诸多环节中,教师都把发言、评价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不断的锻炼、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怕时间来不及,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困惑,说出来和大家互相探讨一下。我觉得这节课个别环节的精细化处理还有待加强。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出示已改好的段落小标题,而改小标题是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布置的,那么,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改小标题,要达到怎样的要求?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似乎不知道该怎样评价,所作评价都停留在表面,而且比较空泛。我认为这不是学生能力的问题,而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预习是就要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似乎又高了,所以,我觉得张主任提出的这一环节出现的位置是否恰当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