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后记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和深深的民俗风情。

在教学中我紧扣“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成阅读的主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体验欢乐,品味欢乐,与文本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课堂中的学友、老师进行多向的对话。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学写其中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泼水所表示的象征意义,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过少,所以在教学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1教师激情导入:在我国云南省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高的佛塔,宁静的村寨,浓绿的椰树,精巧的竹楼。风姿翩翩的傣家少女热情大方,能歌善舞。它就是中国南疆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双版纳。
    
(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出示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

2、揭示课题,学写生字

水泼头发,泼泼泼。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2、过渡:刚才小朋友们初读了课文,初步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那你们想走进西双版纳实地感受一下吗?老师给你们联系了一辆网络大巴,这辆网络大巴会带着我们去美丽的西双版纳,你们想去吗?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3教师激趣:老师还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南京开往西双版纳的车票,(点击:车票 )不过要想拿到票,必须读会课文中的生词,读通课文。有没有信心拿到票?

4、出示词串,学生认读。

凤凰花开 泼水节到

滴上香水 撒上花瓣

提桶拿瓢 互相追赶

象征吉祥 意味幸福

一年一度 不肯离去

自由读,找出后鼻音的字。

指名读。

开火车读。

小老师领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6、过渡:读得太棒了,祝贺大家闯关成功,可以拿到傣族姑娘送来的请柬。拿到了请柬,就让我们出发吧!

三、熟读课文,深入感悟。

A)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我们的大巴已驶入了美丽的西双版纳,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出示凤凰花的图片),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

1、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

2、随机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听出来了,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谁再来读读“一年一度”这个词?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要提醒他吗?

2)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迎来了泼水节。小朋友,从这个“迎”字中你能体会到他们什么心情呢?

3)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B)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吧!可是你知道参加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3、出示“桶”,怎么记住这个字?为什么是木字旁?

4、老师范读时故意把“早早地”漏掉。讨论: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少呢?

5、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提”、“端”等几个动词,并让学生表演。

6、听,欢快的象脚鼓响起来了!泼水开始了!(播放《欢乐的泼水节》音乐)赶快读读这一部分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四句话。找一找能体现欢乐心情的动词。

2)师生交流:互相追赶、灌、泼

屏幕出示句子。

师:怎样才算是互相追赶呢?

生:你追我,我追你。(随机学习“互”,告诉学生它的本义:绞绳用的工具。学写“互”,底横长,间隔匀,两笔写好整个字就稳了)

师:请你舀一大瓢水,往你同桌的衣领里灌一灌,来个慢动作哦!

生:动作演示“灌”字。

师:像这样,水从上而下往衣领里直浇下去,这就是灌!女孩子拿起瓢,让我们也来灌一灌。男孩子端起盆,高兴地泼一泼吧!

生:表演。

师:说得好!演得好!相信大家能读得更好!

生:表演读句子。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后记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