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出示图片)看,此时的大街已经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1)引读:不光我们,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
生:湿淋淋。
师:人人脸上——
生:笑开了花。
(2)老师做记者采访:现场来了一位记者,他要采访我们呢!小姑娘,小伙子们,漂亮的节日服装都被淋湿了,怎么还那么高兴啊?
(3)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指导朗读。
(4)师:怪不得啊,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多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幸福呀。这个“!”在这边传递着人们怎样的心情?
生:当时人们很高兴,很欢乐。
师:小小的感叹号传递着欢乐!
(5)男女生比赛读句子。(你们身上肯定被泼好多水,要不然怎么那么开心呢?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6)参加泼水的人可多啦,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有你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那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
学生向老师、同学、父母等表达自己的祝福。
8、孩子们,继续泼吧让那晶莹的水花承载着所有美好的祝福,泼向带着美丽笑脸的人们。(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象。)
9、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欢乐的音乐响起,开心地读读这一部分。看看谁泼水泼得最欢乐。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读。
四、激趣复习,练写生字。
1、(出示带着生字的凤凰花的课件)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就连那一朵一朵的凤凰花都绽开笑脸!我们一起去采摘吧!
学生读生字。
2、学生练习写字。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傣族有欢乐的泼水节,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的传统节日。课后请翻阅课外书或上网去查阅有关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了泼水节。但此次行程还没有结束,下节课继续。
[教后反思]
经过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这个教学案例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媒体课件,辅助导读。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多媒体课件的价值是很大的:能引其观,诱其思,排其难,激其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实践更富有情趣:优美动听的傣族民乐回荡在耳旁,学生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走进了西双版纳;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尤其是那一段声画俱佳的泼水录象更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看这段录象,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感受着欢乐。在他们“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生悟。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的“自学导引”中,多媒体课件始终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多媒体不能替代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末尾讲到清水的象征意义,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设计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以泼水现场的人自居,将清水泼向自己关爱的人,送出诚挚的祝福。幸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总有不同的含义。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变得更具体化,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已并不重要,我允许他们多元解读,允许他们见仁见智,允许他们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
多媒体不能替代传统的教法。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其中的“灌”字是一个生字,要求学生理解。通过几次的试上,我放弃了起初以媒体课件展示“灌”这个动作的画面的设计,最终选择了以表演助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个小小的动作唤起了生活经验,准确地诠释了“灌”字的含义,观察得真切,理解得透彻。
三、以本为本,举一反三。
教材不是终点,“领会教材之质与文犹未已也”,“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东西。如果说课文的是“举一”的话,那么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交流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反三”。这个实践活动在课文与课外读物、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驾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综合、走向生活。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依然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学第二自然段三、四两句时,我让学生找一找最能体现人们欢乐心情的动词。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后来想想,我的这个问题提得不够精准。看来在备课中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好好推敲。此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个别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到位,我也没有放慢速度耐心指导。
叶老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开首就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育和教学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教师。今后的日子,我将更用心地备课,探究更优化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欢乐地教,学生欢乐地学。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后记
钱林元
一、 上课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化。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本节课主要有四个环节,让学生完成四个任务: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抒写美。我分别给学生5分钟,8分钟,5分钟,5分钟的时间充分思考,基本完成任务。
二、 学生参与,要注重实效————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至今,大多数老师感觉到让学生上课讨论,有时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效果比较差。这个就是我校课改要突破的一大难关。我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本节课我设计好一张小练习,四个环节四个题目,必须动笔做后交流,迫使每个学生动起来。
三、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必须精心设计,保证学生自学讨论有足够的时间,绝不虚设。本篇文章比较长,总共字数有2200字左右,教师自己诵读时间一般要四分钟,学生诵读最慢的要六分钟以上,我课前已让学生预习了,所以我安排了五分钟,况且第一问题难度不大,学生一读就能把五个小标题概括出来回答问题。第二题是学生解决最难的一个问题,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作了准备,课上就是让学生动笔,给学生八分钟的时间也足够了。三、四都是五分钟的时间,但还是略显苍促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