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释题,讲读第一段。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观潮》。(板书:13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观"是什么意思?(看)潮呢?(讲述:潮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中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2.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请翻开课文74页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天下奇观)(明确:潮指钱塘江大潮)
3.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
(理解: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
4.小结。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来--(观潮)
二、练习给课文分段。
1.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请同学们启由朗读2~5自然段。(自读)
2.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部分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哪里是写潮来前,哪里是写潮来时,哪里是写潮来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
3.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明确:可以分成四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为第二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段,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第五自然段为第四段,写潮来后的景象。也可以分成两段,即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今天我们按四段的分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读讲第二段。
1.我们先看潮来前的景象。我请厂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
3.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4.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们都到这儿来观潮,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扛……等着,盼着)
5.潮来前的江面有一个什么特点?课文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板书:平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江面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
6.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齐读。指导纠正)
7.这时,江湖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8.小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四、讲读第三段。
1.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第三段主要写潮来时的情景,有两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段,思考。
2.教师读。
3.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午后一点左右。明确:人们知道大潮到来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说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4.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三自然段:远处;第四自然段:近处):
(板书:远近)
5.第三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6.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看到……)。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板书;闷雷滚动)(说明了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说些什么?(讨论)(有的人说潮来了,有的人间潮在哪儿,有的人说这声音就是……)小结讨论结果,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板书;人声鼎沸)
7.过了一会儿又怎样?(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①听到了什么?(响声越来越大)
②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
③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
(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理解"水天相接"。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8.潮在远处时,只听见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说明江潮已经向我们这边移过来了。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人群沸腾起来)(板书:人群沸腾)
(理解"沸腾")为什么说人群沸腾起来?(讨论;因为这时站在前面的往后退,想站得高点儿,看得远点;站在后面的往前挤,想站得近点儿,看清楚点儿;没看到的希望看到;看到的巴不得看得清楚点;都在喊:潮来了。所以人群就像水开了一样,沸腾起来。)
9.分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10.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板书:声形.情)写得清清楚楚。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思考;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
1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挂图)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手势讲解。理解"横贯")
12.还看到了什么?
(再近些,只见……,形成……)(板书:白色城墙)
①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两丈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水天相接→再近些)
1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出来形容。(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板书: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
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
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
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14.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15.这时人们的情绪怎样呢?有没有?为什么?(讨论:课文中没写。一方面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说话,声音也被潮声压住了。他们会说;钱塘江大潮真是太壮观了,太罕见了,声音真大啊,真是天下奇观……)作者在这里不写人们情绪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原因。
1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17.小结全段:(生看黑板板书)
第三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板书:↓)
18.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教师引读第三段)
五、讲读第四段。
1.潮来时是这样的,那么潮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看谁最先找出潮来后总的特点。(恢复了平静)(板书:平静)
2.这里江面恢复了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不是;霎时。理解"霎时")
4.你见过一眨眼时间江水涨两丈来高的景象吗?
(没有,这实在是太罕见了)
5.小结:这一段介绍了潮来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六、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样子,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七、作业。
练习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案述评]
湖北省嘉鱼县教委教研室赵邦学
周承智老师是湖北省咸宁地区的教坛新秀,以上的《观潮》一课的教案是他1996年参加咸宁地区第六届优质课竞赛的教案。
该教案首尾呼应,以"天下奇观"的教学贯穿始终,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如齐读、默谟、引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又如潮来时,抓住"人声鼎沸"、"人群沸腾"来深层理解,所以出现这种令人激动的场面,是因为"天下奇观"即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潮到眼前了,这时作者并没有写人们情绪的变化,但教者却没有扔下人群不管,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出了"天下奇观"令人惊呆了,有人说话但不闻其声也正是"天下奇观"奇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既侧重分段的训练,又复习了分层的知识;很好地注重了字、词、句的训练等,这些都是教案中处理得比较合理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