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特别是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来之时大潮由远及近、由声到形,那宏伟壮观的景象,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三四自然段时,我采取了“朗读——看视频——看视频配音——画潮”的步骤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体验大潮来势的宏伟与壮观,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通感。 学生开始的朗读是不很到位的,虽然声音是高昂的,但大潮的那种气势与壮观远远没能用感情表达出来,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大潮越来越近时的高潮部分。为了读出那种气势,我激励学生:“你的朗读使潮水只有4米多高。谁能读得再高些?”“你的朗读是潮水涨高了1米,但还不够,谁在能读得更高些?”“你的朗读已经有6米高了,谁能读到两丈多高?”我的语气不由得加重了些,手也随着学生的朗读打起了拍子(这是我一贯的作风,它是从支玉恒老师那里学来的,感觉用起来是效果还挺好的。)“潮水已经有两丈多高了。大家可别让它掉下去了,来,一起来读,让浩浩荡荡的潮水飞奔而来,让山崩地裂的声音震动大地吧!”我的语气又加重了,语速也加快了。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指导中朗读越来越到位了,再加上手势的指挥,和他们的感悟,壮观的景象犹如就在眼前。为了更强化这种天下奇观,我在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之后,再播放视频。充满激情的朗读时想象的画面,再加上真实的画面,教室里随着画面潮水的奔腾而来,一次喧嚷起来,那惊叹之声,那赞美之情,那喜形于色的表情,真实应有尽有,丰富极了。“我们来为这难得的天下奇观配音!”“好!”激情涌动的孩子们积极的响应起来。那白浪翻滚的潮水,那两丈多高的水墙,那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气势,配上孩子们的声音,真是不可多得的感人画面。当潮头奔腾西去,钱塘江慢慢恢复平静后,我让学生用画画的形式来表示“大潮来前——大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样子。孩子们觉得这很简单,就纷纷上来,拿起粉笔,想也没想地在黑板上话上了“——、 、——”的标记,然后都充满自信的看着我,希望得到我赞许的表情。但我故意淡淡摇摇头。孩子们互相看看,有的还说是老师故意逗他们。我依然不作评价,示意他们到书中的最后一段去找正确答案。聪明的孩子们马上低头默读开了(我最喜欢他们这种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学习劲头了。)马上,郑卓锐同学站了起来,快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潮头过后”的板书下面擦掉原来画 的那根线,踮起脚,在高出文字许多的地方重重地画了一条水平线。下面坐着的同学有的马上明白了过来,喊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们彼此微笑着下课了。
[作者:崎岭中心小学 黄燕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