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湖景中学 范天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