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问题探究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提示: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文章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这些介绍和物候学的研究有什么关系? 提示:物候学的研究就是要掌握物候来临的规律。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就是规律。换句话说,这些就是物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进行举例说明时,有举一例的,有举数例的。文章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 提示: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大的规律中有时还包含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 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7、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提示: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先说物候学是什么,再谈为什么研究物候学,第三说研究物候学需要做什么,最后说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用。这样逐步展开说明,使人们容易理解,便于接受。 8、文章最后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自然的语言》问题探究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