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利用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拟定用两课时来完成。现在,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讲一讲他所了解到的长城,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长”和“城”各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说出“长”的意思,“城”字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它有两个意思,在长城中应该是城墙的意思。这时提出问题:多长的城墙才被成为“长城”?在学生思考同时出示标示了长城的中国地图,先让学生指出自己的所在地——深圳的位置,它在地图上的标识是一个红点,然后再找出长城的位置,它在地图上标示是一条红线,并且让学生数一数长城所经过的省市,通过对比感受长城的长。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探究长城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 欣赏长城风景课件,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后指名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进而使学生明确第一段写了长城的“长”,是远景描写;第二段写了长城的“城”,是近景描写;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写了作者的联想感受和长城的历史地位。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出示长城的近景图和远景图,说说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长和高大) ⑷ 浏览课文: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 2、 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作者是在哪里看长城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一自然段的?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3、“长城近景”教学,学习第二段 课文在体现长城的雄伟气势时,花重笔墨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抓住最能体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习长城的近景,在结合图片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并让学生在指出垛子、瞭望口和射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作用,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作业设计 1、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2、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