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高老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
评《高老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摘要】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论文把它比作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示了作家的文学艺术才能,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剖析了作品的成就,并为之感慨。 【关键词】 《高老头》 风俗画 思想艺术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1834年发表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丝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 《高老头》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天赋,有着极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采,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是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标志着一个时代”。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驾驭素材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这幅“风俗画“的背景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波旁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这时候资本主义思想已经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封建制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高老头》就对这一时期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 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她的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初出茅芦的拉斯蒂涅,一旦被人提到“跟鲍赛昂太太是亲戚”,立即就身价百倍,资产阶级妇女以能挤进这个贵族沙龙为最大光荣。这些贵族态度高傲,谈及资产阶级妇女时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那般中产阶级的妇女,以为戴上我们的帽子就有了我们的风变“。鲍赛昂夫人对高老头的二女但斐纳的评价是,“动作都脱不了高里奥气”。这是何等的盛气凌人。但是,表面的荣华富贵,遮掩不住内心的失望颓唐,排场上的阔绰,掩饰不了政治上的败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挽留的,资产阶级的进攻是不可抗拒的。巴尔扎克在描绘这花团锦簇的繁华盛世时,就同时指出了潜藏着的危机,预示了隐伏着的灾难。拉斯蒂涅被引进鲍府的时候,鲍赛昂夫人已到了“被遗弃的关头”,她骚动在心中的不安已经溢于言表,“上流社会最可怕的祸事”已经临头。 但极有讽刺意味的是,虽则鲍赛昂夫人自视清高,对资产阶级妇女不屑一顾,但她对拉斯蒂涅的“开导”却完全是资产阶级式的:“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的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泳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对但斐纳非常轻视,却让拉斯蒂涅去追求这位银行家的太太,“你能爱她就爱她,要不就利用她一下也好”。她还亲自带他到剧院去结识但斐纳,因为个人的阅历和遭遇使她懂得了贵族的一套已经不时兴了,资产阶级的金钱力量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其实她自己就是金钱的手下败将。洛希斐特是新起的暴发户,鲍赛昂夫人的情夫阿瞿达也并不十分喜欢洛希斐特小姐,但他却毅然决然抛弃了名媛贵妇鲍赛昂夫人,决定和资产阶级暴发户联姻,因为可以得到“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 “天潢贵旨,蒲高涅王室的最后一个女儿”鲍赛昂夫人告别巴黎的盛大舞会;是巴尔扎克着力刻画的“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客厅外,“四五百辆车上的灯,把鲍赛昂府的四周照的通明雪亮”。客厅里,“是巴黎最美的妇女”,“宫廷中最显要的人物”,“乐队送出一句又一句的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天顶下缭绕”。富丽堂皇的外景与鲍赛昂夫人凄凉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她心目中,这座灿烂的宫殿只是一片荒凉而已。这次五光十色的舞会,恰似贵族社会的回光返照。人们蜂拥到这里来,是为了“争着要瞧这个女英雄怎样下台”,“好似群众挤到葛兰佛广场去看执行死刑一样”。“上流社会似乎特意装点得花团锦簇,来跟它的一个母后告别”。这位贵妇尽管在众人面前“安闲静穆”,“始终保持着她的本来面目”,好象“到了最后一刻,她依旧高高在上的控制着这个社会”。但是在她的卧室里,她就显出了真相;她流着泪,发着抖,打点行装,烧毁情书,作着诀别巴黎的最后准备。这种人前背后的表演,正是贵族阶级行将没落而又强恃尊严的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鲍赛昂夫人泪眼晶莹地到乡下隐居去了,而被她百般奚落的但斐纳,却在贵族的哀乐声中终于挤进了这个“她一心要高攀”的社会,实现了她的宿愿。当鲍赛昂夫人强颇为欢的时候,但斐纳却住“得意自己在大众面前的锋芒”,连鲍赛昂夫人也不得不承认“纽沁根太太今晚漂亮得很”。两相对照,前后比较,一荣一枯,一起一落,两个阶级的命运一清二楚。 可见巴尔扎克从多方面描写了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复辟时期封建贵族貌似威严实则虚弱的阶级本质,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貌。虽然巴尔扎克对衰亡的贵族倾注了他的深切同情。拉斯蒂涅精神的堕落,鲍赛昂夫人的被迫退隐,都是以“哀其不幸“的凄婉笔调写出来的。但同情的泪水并没有挡住巴尔扎克犀利的眼光,他还是看到了历史的真相。鲍赛昂夫人的离去和贵族资产阶级的没落一样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幅特殊的风景,黑白交错,繁杂尔浓重。 作品有着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它的画面相应也是丰富而多变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色彩一: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这是一对典型的资产阶级荡妇。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八十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他就连女儿的门都进不去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父亲的面条商身分已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高老头的钱越来越少了,“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笼络女儿,象对付狡猾的马一样“。她们有时也来到伏盖公寓父亲的住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榨取高老头的仅存的钱财。两个女儿竞先下手,互相争夺,在财产的面前,一对亲姐妹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但也枉然,这才使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的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父亲轴心“无情地被“金钱轴心“代替了。女儿们“为了参加跳舞会,即使踩着父亲的身体走过去也在所不惜”。一个囊空如洗的父亲无异于一个被榨干的柠檬,对于骄奢淫逸的女儿还有什么意义呢写到这里,作家仍感言有未尽。为了筹款治丧,拉斯蒂涅“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竞“毫无结果”,理由是:“先生跟太太谢绝一切宾客。他们的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多么辛辣的讽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的揭露和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色彩二:作品还多方面地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培养肮脏灵魂的大温床。无论在“上流社会”,还是在下层公寓,极端利己主义的冰水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金钱象一只巨掌,牵着无数木偶,在社会舞台上各尽其能地进行着丑恶的表演。为了觊觎高里奥的财产,伏盖太太竟巧装打扮,媚态百出,贪图三千法郎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了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为了到手二十万法郎,伏脱冷巧设陷井,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纽沁根大耍无赖手段,鲸吞妻子的全部钱财,拉斯蒂涅则以他眼前的“英雄“们为榜样,亦步亦趋,在社会这个大泥坑里越陷越深,明知“入了地狱”,还决心要“耽下去”,“拚一拚”。《高老头》里百丑献技,群魔乱舞,演出了触目惊心的场面,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 伏脱冷这个人物在《高老头》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分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概括的体现。这一个人物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地位是被警察特务追捕着的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伏脱冷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象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二十万法郎购买两百个黑人,“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目的,他动了杀人念头,勾引拉斯蒂涅做他的同谋,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一套计划与大资产者的发迹史毫无二致。“我要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的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公民。“的确,哪一个资产者的发家史不是一部血迹斑斑的罪恶史呢!他们的差别至多是杀人“见血不见血”而已。法律制裁伏脱冷,只是为了保护得胜者的利益。“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给牵到法院广场上去展览,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大贤大德,你们花三千万养着宪兵队和司法人员来维持这种道德。真是妙事!”巴尔扎克笔下的资产者与盗匪无异,正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构思,使得作品对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批判更加深入一层。 伏脱冷老于世故,深知黑暗社会的底蕴,他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合盘托出,开始使涉足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鲍赛昂太太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他赤裸裸地说了出来……关于德行,这强盗坯三言两浯告诉我的,远过于多少人物多少书本所说的。”巴尔扎克通过伏脱冷的民篇台词,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对社会腐朽的败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毫不留情的鞭挞。拉断蒂涅受多方面的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鲍赛昂夫人是在暴发户的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拉斯蒂涅则是为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他的堕落过程是贯串全书的主线。他来往于“上流社会”与伏盖公寓之间,把两个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一体。他在两处受教育,方式不同,内容一样:金钱便是力量。为了爬上去,必须有钱;为了有钱,必须涂黑良心,“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通过拉斯蒂涅所走过的道路和他的心理变化,作家细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们灵魂的巨大腐蚀作用。 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到巴黎是穷困窘迫的大学生。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强烈地刺激了他向上灾的欲望。于是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池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连这位鲍赛昂夫人自己也在与资产阶级妇女的角逐中败下阵来。聆听鲍赛昂夫人的“教导”,目睹她的命运,金钱的威力超过了姓氏的力量,这是时代的特点。伏脱冷也向他道出了这个真理,鲍赛昂家只能给他撑腰,但袋里空空如也还是无济于事,要想爬得上去,必须有“一百万家财”,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捞月”。而且,“要搅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可是要作乐,就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你事后洗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就是这一点”。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被伏脱冷一语道破,它深深地印在拉斯蒂涅的心中。但是,拉斯蒂涅并不是立即就全部接受下来并付之实施的。他的经历,他的见闻,不断印证了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大量的罪恶事实,特别是氏脱冷的被捕和跑赛昂夫人的被逐,对他震动尤大。高老头之死,是拉斯蒂涅上的最后一课。他自始至终目击了这场戏的演进。为了让高老头最后能见到女儿,为了给高老头筹款治病办丧,他来回奔走于伏盖公寓和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之间。高老头临终前绝望的哀鸣和愤怒的咒骂,仿拂是这段乐曲中的主调,反复出现,不绝于耳。与之相对照的,或是两个女儿睬着父亲的身体向鲍府的舞会走去,盛装艳服,大出风头;或是两对夫妇为了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乌烟瘴气,或是为了避免破钞,干脆闭门不纳。面对此情此景,伏脱冷的哲学被全盘接受了,拉斯蒂涅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纵身跳进了巴黎“上流社会”,这个罪恶的深渊。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和巴黎上流社会“拚一拚”。外省的贵族子弟就这样被腐化成了资产阶级野心家。这样,我们看到拉斯蒂涅步步堕落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社会的重重罪恶。 色彩三:由于人性论的影响而扭曲矛盾的一个个活托的人物。 这种背离人物性格的描写,在高老头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明显的。高老头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时期,他在大革命的饥荒年代不择手段,屯积居奇而暴发起家,他的每一个钱无不沾满斑斑血泪。高老头的“父爱“的动机,可以归纳于两点,其一,作为小市民出身,他的宗法观念是浓厚的,他爱女儿,无疑是希望维系小市民的那种天伦之乐的生活情趣;其二,高老头又曾是个新派人物,在大革命时期,他身为革命党,又当过区长,而在夏辟王朝时期,因为“转“得不快,便失去了昔日的荣光。那么他是否从此万念俱灰,甘愿隐退,彻底摆脱权力之争没有,实际上,他对上流社会的生活仍然垂涎三尺。不过,他深知自己已是年迈体衰,无力参与抗争,而身边则有两个既年轻又美貌的女儿,她们的前途是无量的。于是他寄希望于两个女儿,希望通过她们,实现再度跻身上流社会的宏愿。他对女儿的宠爱,耗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出于这个动机。为了女儿,他出聘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等到她们长大了,又给每人八十万法朗的赔嫁,嫁给社会上的体面人物。他将大女儿阿娜斯大齐许配给了雷斯多伯爵,做了贵族夫人;将小女儿但裴纳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踏进了达宫贵人家的门坎;他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还歇了面粉生意搬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甚至为了女儿们的恣意挥霍,他可以节衣缩食,变卖最后一点财物。在高老头看来,女儿们能在上流社会立使脚根,受人尊敬,自己脸上也就有了光,也就会再度受到上流社会的垂青和另眼相看。他听到拉斯蒂捏提到阿娜斯大齐在元帅府的舞会上成为惹人注目的中心时,高兴地自我陶醉说:“看她们那么漂亮,我多高兴”,“我多高兴”正是这种复杂的双重感情的流露。 如果说,高老头的“父爱“已富于社会内容的话,那么它的悲剧就更不是个人的家庭悲剧,乃是一幕令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当时社会扭曲了他的心灵。高老头爱他的女儿,可是他的女儿们并不理解父亲的心愿,最后她们将他无情地抛弃,让他孤零零地惨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撒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高老头并不是不懂得金钱的重要性,他精通此道,熟识商业上的相互倾轧,损入利己,就是为了大大地积累金钱;但是在家庭关系上,却没有完全学会资产阶级的一套人生哲理。在家庭关系上,虽然他也懂得金钱的重要,如,他试图在女儿身上花费大批的金钱而“买”得她们的感情;但是他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有着浓厚的宗法观念。因此,他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时常产生理智和情感的矛盾,而且常常是情感占了上风,因爱女之心而忘了保存自己的金钱“实力”。要知道,他的两个女儿是完全用资产阶级新道德观念培养起来的资产阶级荡妇,她们满脑子便是“金钱万能”,什么“天伦之乐”,“父女之情”,“宗法观念”,对他们不过是对牛弹琴。因此,我们可以说,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乃是一个精通资产阶级业务而未曾学会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企图用旧有的宗法观念去感化资产阶级恶习情感的一个不识时务者的悲剧,高老头却始终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性格表现也显现出两面性,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逼死父亲的情节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正体现了这一点。作品以辛辣的笔调写尽了人与人之间罪恶的金钱关系,在榨取父亲的过程中两个女儿的狠毒,被勾画得活灵活现,使人读后感到面目可憎。但到了最后时刻,她们的“人性”却忽然复苏了。大女儿阿娜斯太齐是因为丈夫阻挠才没能及时赶到父亲身边,“我也有儿女,请你对父亲说,我不去送他的终不是我的错”。后来,她竟然摆脱了丈夫的禁锢逃了出来,跪在父亲床前,疯狂地呼唤已经昏迷的高老头,“你回来一会儿吧,来祝福你正在忏悔的女儿吧。……你带我一块儿去吧,我会爱你,服侍你。”二女儿听到父亲临终的窘境,立即把仅有的七十法郎交给了拉斯蒂涅,并责骂自己“简直是禽兽”,她最后没能到场,是因为她为父亲向丈夫要钱,丈夫跟地大吵使她晕了过去,而且,她还嚷着。“爸爸要死了,我要去看爸爸呀!”,“教人听了心惊肉跳“。把这些举动和她们前面的作为作一比较,简直是判若两人。 另一个人物便是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典型,虽然作品以“高老头“命名,但高老头并不是作品的主人公,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这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交织着巴尔扎克的同情与厌恶。 他厌恶他最终走上了伪君子,野心家的道路,但又肯定他作为“可怜的大学生”的个人奋斗。巴尔扎克以皮安训为他的对立面,主张靠诚实和努力来达到目的。作者企图表明,个人向上爬,成名成家,发财致富,这都是青年人的正当愿望,是完全正确,完全可能的;但不能采用卑鄙的手段,卑鄙的手毁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利己主义完全武装了这个年轻的贵族”,这是作者对埋葬了高老头之后的泣斯蒂涅所下的结论。拉斯蒂涅是当时纷纷从外省涌入巴黎寻出路的无数青年中的一个,而且是他们当中取得成功的少数幸运儿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反映了一个以金钱为主宰的充满竞争角逐的社会的种种必然现象。拉斯蒂涅并无非凡的才具,却有足够的机灵。他一旦窥见社会的真相,懂得了致富的秘密,一旦抛弃了妨碍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的天真,正直和良心,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畅行无阻。后来此人果然飞黄腾达,有钱有势,成为国务秘书,当了部长。不过,这部小说里,他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他怀着兴家立业,光耀门庭的雄心,从外省来到巴黎。由于贫穷他不得不住在破旧,寒酸的伏盖公寓,凭着出身又可以出入于金碧辉煌雨贵族府邸。一边是锱铢必较的贪婪,吝啬;一边是风雅阔绰的奢侈享乐。两个社会的对比太鲜明了,初出茅庐的青年不可能不受到强烈的刺激。他正象伏脱冷所形容的那样,“嘴里吃着伏盖妈妈的起码饭菜,心里爱着圣日耳曼区的山珍海味,睡的是破床,想的是高堂大厦“。最初他还想用功,靠学问谋求财富;偏偏面前摆着一个脓包波阿雷:明白告诉他,循规蹈矩只能落个什么样的下场。年轻人当时涉世不深,良心尚未泯灭,看见巴黎社会骇人听闻的罪恶,难免感到恐怖和恶心,第一次从母亲和妹子那里搜括积蓄时,还有点心惊肉跳,神魂不定。随着他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脏腑,日益认清了社会的真相,他的是非善恶之心便渐渐淡薄,自私的欲望则愈来愈强烈了,最后终于抱定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决心,投入了巴黎社会的残酷格斗。 在拉斯蒂涅思想性格的发展中,对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三个人:鲍赛昂夫人,伏脱冷,还有那个被女儿榨千了财产,然后象柠檬皮一样被扔出门外的高老头。鲍赛昂夫人在圣日耳曼区是领袖群伦的人物,一旦情场失意,整个上流社会便拥来欣赏她的痛苦,连最好的“朋友“也不放弃奚落她的机会。鲍赛昂夫人悲愤之余,向表弟道出了上流社会的“真理”;……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以驿马,把它们骑的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倘若你使女人觉得你有才气,有能耐,男人就会相信,只消你自己不露马脚,那时你要实现多大的欲望都不成问题。你哪儿都走得进去,那时你会明白社会不过是傻子跟骗子的集团。 鲍赛昂夫人的失意与隐退,使拉斯蒂涅看到了金钱的威力,也看到了爱情,友谊的虚伪。一切都是虚情假意,他的思想由矛盾而扭曲,使他最终得出:只有金钱才是真实的,无敌的。 《高老头》这幅画卷能够真实的再现当时社会,这与大师的匠心独运是分不开的,分析作品足可以发现作家惊人的艺术效果。 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中进行精确描写,是巴尔扎克艺术的最大特色,这是与他反映比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的。 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景瞄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 刻画人物性洛。他总是力图为他的人物提供真实,具体的活动背景,从而使人物获得真实感,典型性。“假如他不按照实物临摹的话,在1850年人们就不会相信它们了。“他笔下的环境是个性化的,是为活动于其中的人物服务的。《高老头》一开始对伏盖公寓内外景的描写,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先写外景:街道,建筑,阴沟,墙脚,显出“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读起来就象生活在其中的人一样,会“无端端地不快活”。然后写内景,院子,客厅,地板,陈设,无一不散发着“公寓味道”,就象那股“闭塞的,霉烂的,酸离的气味”也会向读者迎面扑来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给我们介绍那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谱,就显得十分自然,十分贴切了。 客观环境的逼真描写,只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格斯所洗的“典型环境”,主要是要求作家真实地再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阶级关系,要在正确的阶级关系中来塑造各种典型人物,《高老头》中展示的贫穷的伏盖公寓,是巴黎下层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的分子,在这样一个集团内当然是应有尽有”。对这伙失意落魄人物的描述,重点在于境遇的变迁所造成的性格变异,一些准确的经济数字告诉我们,他们来自哪个阶级,现在的经济地位又是如间。这里弥漫着市侩习气,充斥着尔虞我诈的关系,也流露出对上层的妒羡和不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认识了伏脱冷这个典型。而在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的沙龙里,集结的是一群“出名放肆的男人”和“最风雅的妇女”,他们寻欢作乐,放荡不羁,作者着力描写辉煌掩盖下的精神空虚,虚伪遮饰下的勾心斗角,正是在这里,我们目睹了鲍赛昂夫人的荣辱。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场景,或者说,整个万头攒动,互相顷轧的巴黎召:会的典型环境,为野心家拉斯蒂涅的成长发展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他以伏盖公寓为基地,向“上流社会”猛冲过去,—土下两个熔炉,合铸了这个典型性格。紧扣着环境表现人物,环境的变化促庞人物发展,典型人物又使环境具有典型特征,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样,巴尔扎克的创作就较好地体观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观实主义的根本原则。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塑造人物的大师,其最大艺术特长就是刻画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无论主次,个个栩栩如生,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语言,表现人物的身份与个性。 “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么他的作品就根本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人物从肖像到性格都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巴尔扎克象出色的素描画家一样,只需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的外形特征勾画得维妙维肖,而且与其内在性格相得益彰。在《高老头》中,重要人物如伏脱冷,次要人物如伏盖太太,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在性格描写上,巴尔扎克特别渲染他笔下每一个典型最基本,最富于特征,最能表现其性格本质的东西。如高布赛克的贪婪,葛朗台的吝啬,于洛的好色,腓力普的凶残等等。为了达到最充分地揭示形象的目的,他把这类主导待征又加以扩大,提炼和夸张,乃至用近干漫画的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巴尔扎克毕竟不是阶级论者,由于人性论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人物“情欲“恶性发展的结果,他把这种“情欲”绝对化,就有时会导致人物的失真,如高老头,强烈地渲染其“父爱”,过分夸张,使形象遭到歪曲。 总之,巴尔扎克不愧为一位“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老头》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容量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这是一部高浓度的艺术,一幅真实生动而丰富的画卷,有着深刻而远长的时代社会烙印,充沛的思想内涵,有极具珍贵的艺术价值。是巴尔扎克为世界文学留下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巴尔扎克,高老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评《高老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品读高老头的父爱 |
下一篇文章: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