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游褒禅山记 >> 正文

 

政治家的“别样情怀”——《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政治家的“别样情怀”——《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石艺霞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言文本的学习及对相关资料的了解,走进作者,深入探讨文章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数:共三课时

 

                            (以下为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理解了字词文句,了解了文章内容。我想听一听同学们朗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全文)

       (朗读中有个别同学仍然将“长乐王回深父”中“父”字读为“fù”,老师正音,强调通假用法)

师:字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们考查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情况。

•          (投影)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不得极夫游之乐

•          往往有得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何可胜道也哉

•          沛公不胜杯杓

•          余观夫巴陵胜状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          其孰能讥之乎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无物以相之

•          险以远,则至者少

•          由山以上五六里

 

        (分两页请两位同学先后解释粗体字的意义和用法,情况比较好)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思想出现在——

生(众):第三段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重读第三段,再次领会作者的观点。

        (朗读课文第三段)

师:作者从探险本身谈开去。一般人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却认为要探险就要去“险以远”之地,那里才有“奇伟瑰怪”之景。而要到达胜景之处,必须——

生(众):必须要“志”“力”“物”三个条件。

师:王安石对这三者的看法如何?

生(黄):“志”“力”“物”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志”,没有它就没有志向和意志。是肯定不能成功的。但同时“力”和“物”也不可以缺少。

师:嗯,“志”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力”是成功的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的帮助也不可少,如果“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打出投影)

•    “立志”

•     “蓄力”  —— 至

•    “借物”

师:这是王安石的观点,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志” “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样吗?请大家讨论发言。

生(刘):一个人应该有志向,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我想,这就是志向吧。

生(黎):“志”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它最重要。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成功的。有了志,“物”和“力”的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师: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这就是——

生(黎):“有志者事竟成”

生(邹):那可不一定,因为其他原因,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多。比如,项羽他最后不是失败了吗?他不是“有志者”吗?

师:问得很好。

生(黎):但是他曾经所向披靡取得过胜利,他即使失败了也是无怨无悔呀。

师:嗯,你的意思是他尽心尽力去奋战过,所以他即使失败,也——

生(众):“可以无悔矣”。

生(康):其实,我认为,外物也很重要。《劝学》里面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不借助外物的力量,人将会寸步难行。

师:非常好,联系到已经学过的课文。刚才大家对“志” “力”“物”三者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过去,我们都认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观点就在于此了,但现在有人提出异议,理由是:这个观点无法涵盖文章中提到的“不可不深思而慎取”这个观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观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无人回答。此问稍显困难。)

师: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第三段,这一段在强调“志”“力”“物”时,事实上两次提到“至”所需的另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找找看。

   (思考片刻)

生(一部分): “不随以止”“而又不随意怠”。

师:非常好,“不随”,作者没有专门提出来强调,却两次看似不经意地提到,这可不是赘言呀。“不随”是什么意思?

生(众):不跟随,不跟从。

师:对,不跟随他人,不盲从。那么,谁能告诉我第四段“深思而慎取”和这里的“不随”有怎样的关系?

生(周):“深思而慎取”也是不盲从,不轻信,就是“不随”的一种表现。

生(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师:大家说得很好,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看似分离的观点统一起来了。王安石因为“不随”,有意考证“华山”的命名,却因为“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故而感慨不已。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段落的议论中,而这部分议论与前文的记叙有什么联系?

生(周):记叙是基础,议论跟它相照应,议论是升华。

师:那么,在内容上,他们是怎么照应的?

生(黎):前面他记叙了自己游山洞因为听信别人的劝说而放弃的事情,后面由这件事情联想到人生,人应该要达到这些条件才可以成功。

生(廖):作者游览山洞,半途而废,非常后悔,所以后面对这件事是有感而发。

师:“有感而法”,很好,作者从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总结出发人深思的教训,阐发了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大家对前面的褒禅山华阳洞的景色印象深刻吗?

生(众摇头):好像不深。

师:以前我们学的游记有哪些?

生(纷纷):《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注意《岳阳楼记》虽然写景非常美,但它不是游记,而是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抒情的一篇文章。那么,《游褒禅山记》与刚才大家在记忆中找到的这些游记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什么?(投影)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生(郑):《游褒禅山记》重在议论,其他游记重在写景。

师:是的。本文记游的过程很平淡,无形象刻,无生动描绘,本文闪光之处在于理性的思考。所谓“深人无浅语”。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让我们对比一下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三位作者的?

(投影)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柳宗元(773——819),唐代河东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全集》)

 

师: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温家宝在谈到中国农村问题的时候还多次提到他。他一生力图济苍生,救社稷,经学济世。针对文章,他也提倡“务在有补于世”,强调其实际作用。因而本文也是政治家借游记抒发的“别样情怀”,而不仅仅是“叹人生”。那么,我们不妨把本文放到他的一生中去探讨,看看能否从文中找出四年后开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政治家的影子

       (投影其经历)

 

思考:你能看出本文与王安石为之奋斗一生的变法之间的联系吗?

王安石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才华横溢,少年得志。

此后多年任地方官。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探求治国良策。同时也感到宦海之险恶,改革之艰难。

1054年,辞职回家探亲,途经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次年复出任职。

1060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万言书》),对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问题和改革方向作了一个总的考察论析。

    1069年,经天纬地,开始熙宁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1074年四月第一次罢相。次年二月复相。次年再次被罢。

1085年新法尽废。王安石与世长辞。

 

       (学生看完投影,展开讨论。)

生(陈):王安石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地方上进行改革了,所以,他写下本文的时候可能也有对改革的一些想法。比如说进山洞很艰难,就像改革的路很艰难一样,看不清前路。

生(康):其实,王安石当时是回家探亲,路经褒禅山,对这一次行程感到遗憾,所以写下这篇游记,可能他只是谈自己的人生感想而已,没有别的。

生(黎):对,他那时候不是还没开始变法吗?还有好多年呢。一篇游记可能没有更多别的。

生(曾):我觉得还是有联系。至少还是有他的作为政治家的一些思考的,因为这篇游记跟别的游记很不一样。

生(黄):我想,本文跟他的变法有关系。起码表达了他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他可能正在反思,改革和游山洞一样艰难,但是“我”不能像这次失败的游览一样,半途而废,“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生(刘):我觉得,可能王安石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但是在后来改革的过程中,他的态度和思想跟这篇文章是一致的吧。

师:怎样的思想和态度啊?

生(刘):比如说,不轻易跟从别人,不人云亦云,要“深思而慎取”什么的。

生(曾):后来,他改革的时候,不是有很多贵族士大夫都反对他吗?他是一定要有坚定的“志”才可以坚持下去的。

生(黄):我在资料上看到,说王安石有“三不足”观点,(拿起资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篇文章也表现了“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吧。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不错,我们认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是我们自己思维的结晶。我们说,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在这狭窄的洞中痛苦地转身,大发感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但这一遗憾,并未在其改革生涯中重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是个“有志者”,“可以无悔矣”。改革,意味着挑战传统,抛却旧有,意味着矛盾冲突,艰难痛苦,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王安石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艰难而孤独地跋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声震长空的巨响。

遗憾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正是缺乏十多年前他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到的“物”——合适的外力的支持。他在高堂之上,振臂高呼,声嘶力竭,却少有附和,君王的支持又不长久。他的失败不幸被自己言中。

最后,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来结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愿同学们报凌云之志,行独立之道,成非凡之业。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政治家的“别样情怀”——《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游褒禅山记》一些难词难句诠解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3
    《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学习步骤
    切勿妄责前贤──就《〈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张莉:《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学法指导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读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的汇解和…
    改革的宣言 理解的呼唤──《游褒禅…
    《游褒禅山记》多音字辨析
    《游褒禅山记》形近字辨析
    《游褒禅山记》字词解释
    《游褒禅山记》语言特色
    《游褒禅山记》通假字
    《游褒禅山记》争鸣意见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
    游褒禅山记文章赏析
    我为怠而欲出者喊冤──《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结构分析
    《游褒禅山记》题目简说
    何谓“褒之庐冢也”
    今日褒禅山概况
    褒禅山,华阳洞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读《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电子教材
    《游褒禅山记》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游褒禅山记》关于练习
    “琵琶反弹”不等于创新──就《〈游…
    让学生来分析 ——《游褒禅山记》“华…
    《游褒禅山记》有关资料
    《游褒禅山记》参考图片
    《游褒禅山记》导学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藏墨于前,显豁于后──《游褒禅山记…
    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
    《游褒禅山记》注释商榷二则
    忘形而得神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
    构思奇特,别具一格──谈《游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戏人生──解读《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疑难句释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游褒禅山记》的思想足迹──兼论对…
    《游褒禅山记》“古书”新解
    《游褒禅山记》不可或缺的一处注释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
    《游褒禅山记》疑点解读
    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游褒禅山记》试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翻译笑话
    《游褒禅山记》教学建议
    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为什么学《游…
    《游褒禅山记》教学建议
    也谈褒禅山──《游褒禅山记》教学随…
    读《游褒禅山记》
    读《游褒禅山记》
    谈意义──读《游褒禅山记》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多义词辨析
    《游褒禅山记》字词活用
    《游褒禅山记》词语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心得
    《游褒禅山记》难解句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4
    《游褒禅山记》浅析
    《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游褒禅山记》重点难点解答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游褒禅山记》课文点评
    《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游褒禅山记》点将过关
    《游褒禅山记》心得
    〖原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特殊句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生字注音
    《游褒禅山记》的德育渗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杂谈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
    让学生来分析──《游褒禅山记》“华…
    学会反思──听“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心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