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游褒禅山记 >> 正文

 

《游褒禅山记》赏析

熊江平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职后用此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期间,他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等新法,对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神宗死后,旧党执政,新法全被废除,王安石也忧愤而死。

 

王安石的散文有较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很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因而他写文章的态度很严肃,目的很明确。他的散文主要是政治和学术上的论文,无论长篇短制,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语言洗练,以拗折峭劲见称。读他的文章,可以想见他那识见超卓、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他的诗也有一定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他的作品辑为《临川先生文集》,共100卷。

 

【解题】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第83卷,是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期的作品,当时他34岁。

 

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据陈友冰、钱德东考证:“褒禅山属于大别山余脉,它与西面的黄莺山、昭关,东面的华阳山、鸡笼山等连绵成一东西走向的巨蟒,横亘于巢湖地区的巢县、含山、和县之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涉及其中三座山峰:一是褒禅山,慧空禅院所在地;二是华阳山,前洞及仆碑所在地;三是马山,后洞所在地。”

 

禅,梵语音译“禅那”的省称,意思是“静思”,指佛教徒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物,如“禅师”“禅院”等。“褒禅”指“慧褒禅师”。

 

记,古代杂记类文体的一种,特点是叙事。但唐宋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议,例如本文就以议论为主。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情景展开议论,说明无论治学或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不避“险远”的坚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和王安石一生从政、治学的实践是一致的。

 

【注评】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谓之……:叫它做……,叫做……。之:代词,代褒禅山。 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而卒葬之; 浮图:也写做“浮屠”“佛图”“浮陀”等。梵语音译,有佛、塔、和尚等几个意思,这里指和尚。慧禅:唐代高僧。始:开始。舍:房舍,用作动词,筑舍居住的意思。址:基址,指山脚。而:连词,这里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顺承的。卒葬之:最后埋葬在那里。卒,最后,与“始”字相呼应。之,代词,代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那以后。其,代词,代“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那件事。名之曰:把它命名叫做。名,动词,取名字,命名。之,代词,代华山。○先点明褒禅山的别名,再叙说褒禅山命名的来历,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判断句式。所: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叫做“所”字结构。所谓,所说的,是“所”字结构中的一个固定格式,这里用作“慧空禅院”的定语。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补叙一笔,有两个用处:一,证明以褒禅命名,确有其事;二,标出下文“华山洞”的位置。  距其院东五里, 其:那个,指示代词。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表因果的判断句,“者”除了表示语气停顿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两个“之”字,前一个是结构助词;后一个是代词,代华山洞。乃:是。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叫阳,这里指山的南面。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做“华阳洞”。名:命名。之:它,代词,代华山洞。○交代洞的位置和名称来历。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  步:古代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八尺、六尺,历代不一致。这里的步,指脚走的步,举足两次为一步。仆道:倒在路旁。仆,跌倒。 其文漫灭, 文:文章,指碑文。漫灭:磨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漫,漫漶,模糊不清。灭,消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只有那些作为文字还能够认识的,是“花山”。独:只有。其:那,那些。为:当作,作为。文: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曰:是。这句话比较费解。“为文”当指额文,刻在石碑上部的碑文题目,字体较大,刻得较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言:说,这里是“念”的意思。盖:副词,这里表示推测性的判断,相当于“原来”的意思。音谬:读音错误。作者认为,“华山”的“华”字,既然碑上写作“花”,就应该读huā,现在读如“华实”的华(huá)是读音错了。○从“漫灭”之中识出“花山”,已有“慎取”之意。

 

先概括介绍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其:代词,代北山洞。侧出:从旁边涌出。而:连词,而且。记游者:指在洞壁上题字或题诗文留念的人。○前洞夷,略写。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穴: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之:代词,代后洞。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其:代词,代后洞。则:那么,连词,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相承的关系。好游者:喜欢游览的人。穷:尽。○后洞险,稍详。以上两句,分写二洞,伏下“夷”“险”二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余:我。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着。火,火把。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入之愈深, 进洞越深。之:代词,代后洞。愈:越。 其进愈难, 前进越困难。其进:其所进者,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 那见到的景物也就更加奇妙。而: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在时间方面或者在因果方面是前后相承的。其见:其所见者,那见到的景物。奇:奇妙。○“深”“难”“奇”意味深远,为下文的观点提供依据。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而:因而。怠:怠惰,懒于前进。且:将要。遂:就。之:代词,代“欲出者”。○“好游者不能穷”“有怠而欲出者”,都是畏难。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的意思。所至:走到的地方。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文言表示比数,个位数与十位数并列。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其:代词,代后洞。左右:指后洞左右的洞壁。而:连词,连接的两部分是并列关系,而且。之:代词,代到这里游览一事。已:已经。 盖其又深, 盖:大概。其:代词,代“洞”。又:副词,用于谓语前时,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和“更”的意思差不多。  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那么。其至:其至者,那到达的人。加:更加。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语的“了”或者“啦”。  方是时, 方:正。是时:这时,指有人提议出洞的时候。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余:我。力:体力。尚:还。足以:足够。明:用作动词,照明的意思。也:语气词,这里表示肯定和感叹的语气。○两个“足以”包孕着无限的懊悔。  既其出, 出洞以后。既:动词,尽、结束。其出:那出洞的过程。其,代词,那。 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副词,就,便。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那要求退出的人。其,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现代语的“那”。欲,希望,要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洞来)而不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了。其:代词,代作者自己。得:能。极:尽。夫: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起指示作用,这次。○用“悔”结住叙事——议在其中。

 

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于此,对于这种情况。叹:感慨。焉: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叹”字承上文“悔”字,引出下边一段议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体会。“之”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在这里用作表时间的短语。于:介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时,不必译出。得: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连词,因为。其:他们,代词,代古人。求思:探求、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求思考到的。  夫(fú)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助词,常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夷:平坦。以:连词,而且。则:连词,就。○照应前洞“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艰险。○照应后洞“好游者不能穷也”。以上两个分句用成对的反义词“夷”“险”、“远”“近”和相同的句式构成并列复句来照应上文,作为下文议论的依据。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但是,转折连词。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不一般。观:景象。 常在于险远, 在:存在,动词。于:介词,在,和“险远”构成介宾短语,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因而,连词。罕:少。焉:代词,代“那个地方”。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故:所以,连词,用在复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有志者: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有志”二字是本段纲领。指出探求奇景不是容易的事。既总结上文“险以远,则至者少”的原因,又领起下文层层深入的议论。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随:跟着,这里指盲目跟随。以:连词,相当于“而”。止:中止。然: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除了“有志”,还得有足够的“力”。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而:连词。第一个“而”表示递进,而且;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却。至于:到了……(的地方)。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无物以相之:没有外力来辅助他。无……以……,没有……用来。物,指外力。相,辅助。之,代词,代游人。○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然:但是。“力足以至焉”,后面承上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代处所,那里。人:指“他人”,与“己”相对。为:动词,是,认为。讥:嘲笑。○照应“悔其随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志:志向、决心,这里指主观努力。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强调的语气。而:却、还,表转折的连词。者:语气词,用在假设复句的第一个分句,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疑问副词,表示反诘。孰:谁,疑问代词。○尽了主观努力,“可以无悔”。  此余之所得也。 此:这些,指关于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方面的道理。所得:所得到的。得:动词,得到,获得。○呼应开端“古人……往往有得”一句。

 

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阐述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f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仆碑:倒下来的石碑。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叹惜。夫:那些,代词。谬:谬误,用作动词,弄错的意思。其:代词,代古书。莫:代词,没有谁,只用作主语。名:说出,指识其本名。胜:尽。也哉:语气词连用,“也”表示论断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的重点在“哉”上。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也:这(就是)……缘故。学者:研究学问的人。之:指流传的书籍材料。○“仆碑”照应开头,再用“悲”字领起一段议论,强调“深思慎取”。

 

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研究学问的人们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人者, (同游的)四个人。者:助词,表示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现在江西省吉安市。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这是古人记人名的一种习惯,先记籍贯,再记姓名,然后加上字。 长乐王回深父(fǔ), 长乐:现在福建省长乐市。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 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这两个人都是作者的弟弟,所以名字前不用称姓。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年号。王某:指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同游者的姓名不出现在正文里而写在最后一段补白性质的文字中,是古人写游记习用的一种结束全篇的格式,这能使行文简洁。

 

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居住,最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以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墓庐。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那些作为文字还能辨认出的,是“花山”。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从山脚往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去感到十分寒冷,问那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做“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就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两边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了出来,而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体会,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而且路程又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而且路程又远,到达的人就少。但是世上的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一般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盲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但是力量足够达到那里,结果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已的主观努力还是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便可以不后悔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得到的收获。

 

我对着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古代书籍失传,后代弄错了那些传闻,而再没有人能说得出真相,(这种事)哪能说得完呢!这是今天治学的人们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用流传下来的书籍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简析】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喜欢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是全文的中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一般说来,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少值得可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坚持不懈,“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说的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失散,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刻思考,慎重取舍。这两点启示里面包含着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整个人生的各方面都值得提倡。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记事和议论结合得非常自然、紧密,毫无牵强附会的痕迹。记游部分简单概括,议论部分深沉凝重。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作者从“仆碑”上辨明“华山”读音错误,用独到的眼光考察、追究事理的本源,为后文议论设下伏笔。到第四段,扣住“仆碑”,借物言志,阐示出做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第二段,叙述游览后洞的经过,先把读者引入“后洞”的境界中,给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实地感受,末句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第三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联系,由实入虚引发道理,让议论循着记游的轨迹层层推进,因事见理,使人逐步领悟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干事业还是求学问,都必须不畏“险远”,矢志不渝,才能有所收获。文章不只是段与段呼应,句子与句子也联贯照应,像“夫夷以近,则游者甚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等一类相互照应的句子,比比皆是。情理互见,议论叙事融为一体。

 

此外,这篇600来字的短文中,用了20个其”字,读起来节奏鲜明,踔厉风发,一点也没有杂沓繁复之感,也是一个特点。这20个“其”字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20个“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作者在行文中也有疏忽之处,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写得颇为缠夹,既然“漫灭”,为什么“其为文犹可识”呢?“其为文”三字也颇费解。这些都是小疵,我们无须过多的追究。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游褒禅山记》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游褒禅山记》一些难词难句诠解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游褒禅山记》学习步骤
    切勿妄责前贤──就《〈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
    政治家的“别样情怀”——《游褒禅山…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张莉:《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学法指导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读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4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的汇解和…
    改革的宣言 理解的呼唤──《游褒禅…
    《游褒禅山记》多音字辨析
    《游褒禅山记》形近字辨析
    《游褒禅山记》字词解释
    《游褒禅山记》语言特色
    《游褒禅山记》通假字
    《游褒禅山记》争鸣意见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
    游褒禅山记文章赏析
    我为怠而欲出者喊冤──《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结构分析
    《游褒禅山记》题目简说
    何谓“褒之庐冢也”
    今日褒禅山概况
    褒禅山,华阳洞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读《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电子教材
    《游褒禅山记》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游褒禅山记》关于练习
    “琵琶反弹”不等于创新──就《〈游…
    让学生来分析 ——《游褒禅山记》“华…
    《游褒禅山记》有关资料
    《游褒禅山记》参考图片
    《游褒禅山记》导学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藏墨于前,显豁于后──《游褒禅山记…
    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
    《游褒禅山记》注释商榷二则
    忘形而得神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
    构思奇特,别具一格──谈《游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戏人生──解读《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疑难句释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游褒禅山记》的思想足迹──兼论对…
    《游褒禅山记》“古书”新解
    《游褒禅山记》不可或缺的一处注释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
    《游褒禅山记》疑点解读
    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游褒禅山记》试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翻译笑话
    《游褒禅山记》教学建议
    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为什么学《游…
    《游褒禅山记》教学建议
    也谈褒禅山──《游褒禅山记》教学随…
    读《游褒禅山记》
    读《游褒禅山记》
    谈意义──读《游褒禅山记》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多义词辨析
    《游褒禅山记》字词活用
    《游褒禅山记》词语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心得
    《游褒禅山记》难解句子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浅析
    《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游褒禅山记》重点难点解答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游褒禅山记》课文点评
    《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游褒禅山记》点将过关
    《游褒禅山记》心得
    〖原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特殊句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生字注音
    《游褒禅山记》的德育渗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杂谈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
    让学生来分析──《游褒禅山记》“华…
    学会反思──听“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心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