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教学难点:
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案小结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可堪回首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4、关于《水龙吟》
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二、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
(2)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
结: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上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竭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结:张翰辞归,作者反对这种态度,表明了作者还有雄心壮志,满腔热血;
许汜买房置地,作者对这类人提出批判,激励自己要有雄才大略。
桓温慨叹,作者慨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结: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 。作者抓住江南秋季的特点,渲染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同时又用动作描写,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四、课堂达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结:这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五、课堂总结
上片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片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六、作业
理解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水龙吟 上片写景抒情:江天无际、远山愁恨(移情于物) 落日断鸿思乡、游子拍遍(直抒胸臆)
下片直接言志:张翰脍鲈鱼、许汜求田问舍(运用典故)
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八、教学反思:
借景抒情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掌握扎实是很实用的,对这一点要要求学生学扎实。
九、二次备课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一定要注意品味语言.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下一篇文章: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