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tuō)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楚天[2]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3],献愁供恨[4],玉簪螺髻[5]。落日楼头[6],断鸿声里[7],江南游子[8]。把吴钩看了[9],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10]?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1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1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3]。
注释:
[1] 建康:今南京市。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准河,当时的一个名胜,今废。[2] 楚天:长江中下游,春秋时属楚国,故称楚天。[3] 遥岑远目:极目眺望远山。[4] 献愁供恨:实即山色使我产生愁恨;以拟人法写山。[5] 玉簪螺髻:形容山的形状有的象碧玉簪(首饰),有的象青螺髻(女子发式)。[6] 落日 :有象征国势衰颓之意。[7]断鸿:失群离散的雁。兼自比身世漂泊。 [8] 江南游子:作者方漫游吴楚各地归来,故以此自称。 [9] 吴钩:古代吴地人所制的刀,弯形如钩,故名。这里泛指佩带的刀剑。[10] “休说鲈鱼”三句: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chún)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回家。(《世说新语·识鉴篇》)[11]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时,许汜(fàn)对刘备说,陈元龙很无礼貌,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现在天下大乱,正希望你忧国忘家,你却问田求舍,没有大志,元龙实在不屑与你谈话;若是我,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让你睡到地下,岂只上床下床的分别而已。(《三国志·陈登传》)刘郎,指刘备。[12] 树犹如此:东晋时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篇》)意即光阴易过,人生易老。[13] 倩(qìng):烦;央求。揾(wěn):以物浸水叫揾。这里作揩试解。
赏析
辛弃疾三年漫游,从吴地到楚地。在他二十八岁那年的秋天,再回到金陵南京。登上健康亭,极目远眺祖国的大好河山,想想还有半壁江山落在金人之手,而自己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于是一腔怨恨,满怀牢骚,写成了这首传诵数百年的名篇。
起首两句,从远处、大处着笔,取境高远,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天高地阔的江南田野。祖国江南水乡的景色是迷人的,那“玉簪螺髻”般秀丽的远山,那映出一方秋景的近水,无一不令人神往。然而,作者面对着这如画美景的心情却是沉重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愁什么?恨什么?这里的河山虽好,只是祖国的半壁江山,北方的广大地区还处在金人的统治与蹂躏之下。“落日楼头”,写一天又完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逝去,何日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呀!“断鸿声里”,写山河沦陷,国人如这离群的孤雁一般凄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四句形象地道出了词人的满腔爱国热情和不为人理解的痛苦。“把吴钩看了”,表现的是作者急欲拿上它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心情。此句与作者在《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里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用意相同。看了吴钩,接着又“栏杆拍遍”。作者在《鹤鸣亭绝句四首》中说:“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杆人不知。”表现的是同样急切、悲愤的心情。在这里,作者用了“看吴钩”、“拍栏杆”两个极细小的动作将自己欲驰骋疆场、报国杀敌的心情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然而,作者的报国之心却无人理会。“无人会,登临意”,写尽了作者的失落与无奈。
从金国南归之后,作者从不把家庭放在心上,也不曾有过回乡的念头。词的下片写莼羹鲈鱼、求田问舍等词句,并非堆砌典故,确是写出了这位青年英雄报国忘家的崇高志向。“休说”三句,借张翰的故事,表明自己绝非贪图一己的适意;“求田”三句,以品评许汜的口吻,表明自己也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温饱。“树犹如此”一句用东晋时桓温北征的典故: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种柳树皆以十围,慨叹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在这里,作者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地理想和抱负;不愿学张翰弃官归田,也不愿效仿许汜只知购置田产而被有识之士耻笑,他赞赏东晋桓温的振旅北征,也迫切地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起兵北伐,收复失地。只可惜,自己被朝廷闲置不用,空有一腔抱负。词末三句,写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安慰的感慨,与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又回到了抒写自己万感千愁的主题上来了。
清代谭仲修《复堂词话》以为这首词有“裂竹之声”,是恰当的比喻。全词意境慷慨悲壮,意蕴清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