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正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典1)?求田问舍(用典2),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典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背景简介

    辛弃疾年轻时就树立了“整顿乾坤”、雪耻复国的理想。二十二岁时,他聚集两千多人参加了山东人民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表现出过人的勇武和胆略。翌年,起义军遭叛徒破坏而瓦解,辛弃疾渡江投奔南宋朝廷。

    辛弃疾满心指望朝廷能派他带兵到前线杀敌,并写有《美芹十论》和《九议》两组文章上奏朝廷,陈说抗金方略。但南宋朝廷在主和派控制下,对此根本不予理睬,将他长期投闲置散。辛弃疾怀抱雄才大略,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忧愤交加,六十五岁时与江西铅山去世,临终犹“大呼杀贼数声”。

辛弃疾是一位民族志士,也是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其次多反映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达他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真诚充沛的激情。

 内容述评

    一、层次内容简析

    这首词书写词人登临建康赏心亭时的所见所思,写一个心怀报国大志、却始终无路请缨者的内心沉痛。

    1、上片写景抒情。分四个层次。“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登高远望。“楚天千里”,“水随天去”,见出目光由近而远:身在江南,心在江北。“清秋”、“秋无际”,蕴含深远愁情:情系失地,志图恢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遥望北方沦陷区山河的心情。“玉簪螺髻”,比喻失地大好河山似美人,给予深情厚爱。“献愁供恨”,以拟人手法突出国破家亡之痛和无可奈何之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环境和处境。“落日”喻国势殆危,含忧国忧民之思。“断鸿”与飘零之身,含英雄失路之哀。“江南游子”,自指。“游”字多蕴,既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叹,又有屡遭排斥、壮志难酬之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报国无门的幽愤。看宝刀、拍栏杆,以典型动作宣泄被压抑着的杀敌报国壮志激情。“无人会,登临意”,以不言之言表达不被重用、无人理解、壮怀难申的孤独和愤懑。

    2、下片借典故抒情。也分四个层次。“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借用张翰因思乡而弃官归里的事典,一方面表白地失未收、山河未复、决不消极面世的心意,一方面抒发收复难期、希望渺茫、欲归不能的苦闷。“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用刘备鄙弃许汜计较名位私利的事典,申明自己非为名利、一心报国的衷情高格。“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桓温北伐途中慨叹光阴易逝的事典,表达对年华虚度、收复难成、壮志未酬、英雄坐老的悲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红巾翠袖”借代歌女,“?英雄泪”是理解、宽慰之意。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呼应,进一步宣泄无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独和痛苦。

    二、一个中心,三个方面

    情感是诗词创作的动力,,也是诗词表现的中心。促成辛弃疾创作这首《水龙吟》的激情,主要是“无人会,登临意”的郁闷,因此词的中心旨意是宣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若把这一中心旨意分解开来,它至少包容有如下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热恋高亢的抗金复国豪情。这是潜蕴在全词行文中、并时时向外奔突的一股压抑不住的精神力量。词人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登高遥望那远方的失地;他痛心疾首的弹剑、拍栏杆,是因为当权者不给他挥师北上、杀敌报国的机会;他蔑视张翰、许汜,是为了表白他毫无私心、坚持抗金复国斗志的决心。事实上,辛弃疾年轻时就有了“整顿乾坤”、雪耻复国的理想,他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乃至投奔南宋王朝,都是为了抗金复国。虽然当权者从来没有重用过他,甚至还百般排斥打击,但他却始终坚定地站在当时的抗战派一边,抗金复国的意志从来没有动摇过。应当说,这种炽烈而顽强的民族志气和爱国精神,是灌注辛弃疾豪放词的底蕴。

    其次是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这是本词潜气内转、愈转愈深、愈转愈悲这一主要特征的集中体现。“断鸿”、“游子”,看似淡墨轻点,实际上内里却凝聚着许多无可奈何的困惑和哀怨;“无人会,登临意”,其中有多少难觅知音的孤苦和无从言说的痛楚,却只能愈说还休;“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么需要慰藉,这么需要温暖,可见他孤苦到何种程度,心寒到何种程度。事实上,辛弃疾自南渡以来,从来就未得到过南宋统治集团的信任。给他做的都是闲官、闲职,而且从湖北到湖南、到江西、到浙江、到福建,离抗金前线愈来愈远,这中间的怀疑、排挤之心,是路人皆知的。而且还时有谣诼、中伤等不实之辞加身,使他有口难辩。他在本词中连用张翰、许汜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辩诬。琴师最怕没有知音,英雄最怕置于闲散,苍鹰被锁樊笼,蛟龙搁浅沙滩,那是最难耐、最痛楚的。

    再次是对年华虚掷、功业无望的哀伤。全词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他登临远望、哀国伤己、弹剑击柱、婉转表白,实际上都是在向世人、特别是向当权者呼告:国势危殆,不能再妥协苟安下去了;时不我待,为什么还不让我上前线去杀敌报国?“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是四十年国耻、八年等待所积聚而来的一声长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把雪耻复国的时机丢失了,把词人的人生功名也耽误了。辛弃疾文才武略兼备,他在义军中的表现,他一到江南就连上陈说抗金方略的《美芹十论》和《九议》,都显示他雄心勃勃,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前途满怀希望。辛弃疾一直怀有“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急于建功立业是他一贯的心态。所以,当八载丁壮之年蹉跎流失而又见不到任何希望时,他怎能不痛心疾首、着急万分呢!陆游“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两句诗,正可移来注解辛弃疾此词忧伤年华虚度的原因和内涵。

艺术赏析

    一、潜气内转,情感跌宕起伏

    本词的情感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原大好河山遭金兵蹂躏的痛惜,也有想抗金收复而又无路请缨的悲愤没,既有因屡遭冷落、排挤而产生的郁闷之情,也有因世无知音而萌发的孤寂之感,既为年华流逝、功业未成而着急哀伤,也为朝廷不思恢复而忧愤抱怨。而将这丰富内涵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则是那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报国无门的悲愤,使一种深沉浓郁而又难以化解的内在情节,它的许多实际内容和真实感受,碍于政治的或人格的关系,往往是不可直言和难以明说的。因此,当辛弃疾展纸落墨时,他内心翻腾着的思绪流和情感流,比实际上能写出来的要深沉的多、强烈的多。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说这首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大概就是对这种深沉的内在情绪及其外在显现的感觉。在这种内在情绪潜气内转的推动下所构建的诗词,其情感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本诗开首两句是缓起,当望见沦陷区的山河,想到四十年的国耻时,内心骤然激动起来,于是就有了“献愁供恨”的情绪跳荡。但南宋“落日”般的国势和自己“断鸿”般的处境,却很快把他拉回到可悲的现实,情绪又顿时低落下来。然而辛弃疾毕竟是豪情常在的民族志士,所以他随即又从失望中挣脱,并擦拭宝刀,拍遍栏杆,决心向可悲现实进行强烈抗争,从而使激情又一下子达到了最高点。不过这高潮却很难维持,因为无人理解的孤苦和飞短流长的中伤又拨动了他最痛楚的神经,使他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这样,“无人会,登临意”者一撕肝裂肺的直声呼告就冲口而出了。于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就只能回过头来,借张翰和许汜的故事来为自己辩诬。然而诬虽可辩,时间却不饶人,华年虚掷,壮志难酬,生命苦短,希望何在?思前想后,情绪愈来愈低落,进退无路,不觉一阵酸楚袭上心头,潸然泪下。似这等困龙之哀、英雄之泪,“红巾翠袖”真的能擦拭吗?

    二、多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

    这首词的抒情手法相当丰富多采。除“无人会,登临意”一句是直抒胸臆外,其余都是通过意象描述来抒情达意:有的是自然景物意象,有的是社会人事意象,有的则是典故意象。而在景物意象描述中,则又采用了比喻、拟人、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含蓄委婉,意蕴丰富,颇耐人寻味。

    1.比喻意象、比拟意象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其中“玉簪螺髻”是比喻意象,“献愁供恨”是比拟意象。两者都是移情于景,即词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给景物,从而变成了景物的感情。但“玉簪螺髻”没有被赋予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只是比喻;“献愁供恨”被赋予了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成为比拟。

    “玉簪螺髻”的喻意有相连的两个层面:直接层面是以“玉簪” 、“螺髻”喻山,取其形似,使形象鲜明生动。由于玉簪螺髻都是女人的美艳装饰和发型,所以由此联想推进,就得到两者共同的第二层喻意:沦陷区的大好河山,就像美人一样动人。这样一来,词人遥望北方山水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和情感波澜,也就自然而然地包容到这个比喻意象之中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丢失这大好河山的痛惜,对沦陷区人民遭受金兵蹂躏的哀伤,对四十年国耻未雪的悲愤,等等。

    “献愁供恨”是将山水拟人化,也有两层意蕴。原本的意思是:望见沦陷区的山河,使人生愁,令人生恨。这是触景生情,体现出一个志在抗金复国者的真情实感。但词人觉得这还不足以表达他心中愁与恨的深度力度,于是就将“献”、“供”二字的主动权赋予了山水,说是中原的锦绣河山在向自己“献愁供恨”。连本是无情物的山河也起而申诉,那沦陷区的苦难更可想而知。这颇见功力的移情,不仅是山水活起来,而且充分宣泄出词人那愁满恨溢的烈烈激情。

    2、象征性隐喻意象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其中“落日”、“断鸿”为象征性隐喻意象。但它们首先是实景描写:以西沉的落日和失群的孤雁为背景,烘托孑然独立在楼头的“游子”,以夕阳的惨淡、孤雁的哀鸣渲染”游子”的悲凉。同时,又以“落日”隐喻南宋王朝国势的哀微,以“断鸿”隐喻词人孤独失落的处境和心情。从实景描绘、气氛渲染的的角度看,“落日”、“断鸿”都是寓情于景,不是隐喻、象征;但“落日”、“断鸿”是传统意象具有长期既定而成的稳定象征意义,“落日”象征衰亡,“断鸿”象征孤单、失落,因此又可以把它们称作具有象征意味的隐喻意象。环境渲染作用与隐喻象征意味的结合,使这句景物描写产生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3、人物行为意象

    诗词的人物行为描写,也是意象表现。但这些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主体的基本行为,如在本词中,词人的“等”建康赏心亭和遥岑“远目”。这些基本行为基本是点到为止,用不着描述,但意义都是关乎全局的,不可忽视。另一类是特定情景中的典型行为,如本词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和“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类特定情景中的典型行为,一般都有很强的抒情表现力。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按奈不住的报国无门悲愤情绪的激情爆发;而反过来,也就把辛弃疾一心想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高亢斗志,和无路请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度愤懑,表现得极其生动、鲜明、强烈。“看剑”是辛弃疾特别喜欢的行为意象,如在《破阵子》中就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行为描写。“看剑”行为不仅表现力强,而且与他一生坚执抗金的复国的志行相合,十分典型。“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假想行为,不可当真。第一,这句词的心哉“英雄泪”,这泪水中包含多少痛楚、多少怨愤、多少无奈!第二,请歌女拭泪,旨意在渲染他的悲凉、孤独,说明他多么渴望温暖,多么需要温暖和安慰!第三,用“红巾翠袖”借代歌女,形象优美生动,与拭泪相匹配,也与词的本色相吻合,应该说是一个富有审美情趣的假想意象。

    4、典故意象的得与失

    辛弃疾填词,喜欢把古人古事或经史百家、前人诗赋中的语句融入自己的作品,这就成为典故意象。对典故意象应采取得失二分的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否定和一概褒扬。

    用典故的长处至少有两个:一是言约意丰。一个典故,特别是事典,虽然只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两个具体事物指称,但实际上它却往往是历史上一件比较重大而又意义的人事,所以它是由具体形象可想象感悟的。只要这个历史事件不过于生僻,与用以类比的今人今事有明显同构贴合之处,就一定能收到相互启发、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特别是对篇幅短小的诗词来说,常常会有加大作品形象空间和内涵容量的特效。本词的三个事典,本身就是相当生动而又意义的故事,将它们与辛弃疾的现实情景,对照起来思考,就不仅可以加深对词人当时心情的理解,而且能够增加不少新的意味。二是表达委婉。现实中有些事、有些情往往是不可直说或难以直说的,这时借用适当的典故来委婉表达,就可能避直露而多韵味、避粗俗而趋高雅。本词所用张翰、徐汜两个典故,意在表达词人不为个人、不谋私利的高尚品格,若直接陈说,一方面会显得语意平板,了无余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锋芒毕露而招惹非议;而通过典故委婉表达,则含蓄、圆通得多了。

    然而典故毕竟是古人古事、古书古文,它的采用等于在读者与文本内涵之间增设了一道大门,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具体内容,叫不开这扇门,那就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对文本展开想象和感悟。所以,王国维把用典这一弊端称为“隔”,他在《人间词话》中列举“革”的实例是首先摘取的就是用电视剧“谢家地上,江淹浦畔”。刘熙载又把“隔”称作“障”,他在《意概》中说:“乍见古典之人,言多事障。”古人亦称用典为用事,“事障”就是指用典对阅读、想象、理解所造成的障碍。因此典故不可多用;若用,则必须注重故事本身的形象性和启迪性。否则,就会像刘熙载所质疑的那样:“艰深正是浅陋,繁博正是寒俭。文家方以此自足而夸世,何耶!”(《艺概》)

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集评

    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作,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等临意。”(清?李佳《左庵词语》)

    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清?谭献《复堂词语》)

    起句破空而来,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之“献愁供恨”,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从“断肠落日”中见;纯用倒卷之笔。(近代?陈洵《海绡说词》)

    结句言英雄之泪,未要人怜,倘?以红巾,或可破言一笑,极言其潦倒,仍不减其壮怀也。(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注释

1__水龙吟:词调名。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天,作者时任建康留守叶衡幕府参议官。
2__
建康:今江苏南京。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楼上,下临秦淮河,可尽观览之胜。

3__
楚天:江南一带古属楚地,故称。

4__
遥岑(cén)远目:即远目遥岑的倒文。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岑:小而高的山。目:望。

5__
玉簪螺髻:比喻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玉簪:女子插在头发上用以绾发的一种饰物。螺髻:梳成螺形的发髻。

6__
断鸿:离群的孤雁。

7__
江南游子:作者远离家乡,流寓江南,故以此自称。

8__
吴钩:吴地出产的兵器,似剑而刃弯。

8__
栏干拍遍:因怀想世事而做出的动作。北宋刘概少时曾凭栏而立,怀想世事,以手拍栏干,并吟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

9__
会:理解。

11“
休说二句:意谓自己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脍,切得很细的肉。季鹰:张翰,

字季鹰,晋吴郡人。
12__“
求田三句:意谓自己不愿学许汜只知添置田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人,许汜抱怨陈登豪气不除,竟然自卧于大床,令许汜卧于床下。刘备对他      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求田问舍:添置家产。刘郎:刘备。

13__“
可惜三句:意谓感叹虚度年华。《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流年:指时光流逝。犹:尚且。

14__
倩(qiàn):请。红巾翠袖:女子妆束,借代歌女。?wèn):擦拭。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白《菩萨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
    赏辛弃疾水龙吟之“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人教语文必修4第课《水龙吟•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八年级下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
    简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寫…
    《水龙吟》苏轼解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