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愤》(陆游)教案
|
诗词开放课时我准备的教案,不过后来讲的时候是和gzy一起讲的,作了极大的修改,视频我在最近传上来。(原文的格式代码过多,在转换的时候可能造成格式混乱,大家凑和着看吧!)
《 书愤》(陆游)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陆游诗歌特点和其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解析《书愤》的时代背景和其中传达出的陆游的思想 理解陆游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教学手段 听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导入: 钗头凤 陆游 女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这两首词,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陆游和唐婉对两人爱情的哀悼。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是一个悲剧,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呢?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 有人据陆游《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推测说,是因为唐婉婚后不育。 还有人说是,陆父因主张抗战触怒秦桧被革职,抑郁而死,给陆母很大刺激。唐婉心胸豁达,对公公之死没有形诸颜色,使老太太大为不快。一次偶然机会,老夫人遇见王氏女郎,爱其端庄嫁顺,便强迫儿子,以“不孝翁姑”为由休弃唐婉而娶王氏。这种说法,也有疑窦。陆游娶王氏在二十三四岁,陆父卒于稍后,唐婉早离陆家,不可能有遇公公死不形诸颜色而得罪婆母之事。 也有人说陆母因陆、唐生辰八字不合而迫其离婚。但实际上,宋朝,特别是南宋,结婚制度十分严格;男女双方都要经过“问卜” (或祷签)、“回帖”、“定帖”、“相亲”、“插钗”、“双缄”、“下财礼”等等,若有一关卡住都不能成亲。至于正式结婚,更是繁文缛节。门第之家,尤为讲究。如果陆、唐两人的生辰八字不合,那就根本不可能结婚,更谈不上结婚以后又因此离婚。 也有人从封建礼教上去找原因。认为陆唐婚姻悲剧,从根本上说,是受制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伦理观念。由于他们相爱逾恒,违反了封建社会夫妻之间“重敬不重爱”的伦理观念,才引起了陆母对唐婉的不满。 还有一种最无法信服的说法,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提出是陆游父母怕陆游沉溺于儿女情中,荒废学业,于是逼着儿子离婚。陆母不是不喜欢唐婉,而是为国家着想。 这种说法,属于推论,不是考证,于是有人提出疑问:陆母要真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又何必要让儿子年纪轻轻,又刚落第时就急急忙忙地娶媳妇?此其一。其次,陆游科场不利,与唐婉的婚姻并无关系——陆游第—次应考失败,时年18岁,尚未与唐婉结婚。第二次考试本是名列第一,只因触怒权贵秦桧而被贬黜落榜。这年陆游29岁,唐婉早被离弃,他与续娶王氏所生之长子也已有五岁。陆游的科场失败,与唐婉毫不相干。此时为牵强附会,但刘克庄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观点呢? 这主要是因为陆游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家庭”。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在此期间,陆游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书愤》也是陆游的一首爱国主义诗歌,其中的两句话:“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大家在学习《出师表》时就已经了解过了。下面我们先听一下朗诵录音。 步骤 (一)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背诵一下。 (二)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我们今天介绍的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三) 下面请同学们翻译一下这首诗: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四) 赏析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就在陆游出生后第三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此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绍兴和议”订立不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让爱国者扼腕。又如发生在宋高宗绍兴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当时,金军不断南侵,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并迅速南进。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敌”。在文臣虞允文指挥下,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复两淮地区,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陆游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但是这些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相反,情形越来越糟糕:朝廷内部投降派当道,主战派吞声。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陆游诗中所言:“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陆游等一批爱国者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而投降派汤思退则趁机向金示意,要金出兵两淮,迫宋议和。这样,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间重订了“隆兴和约”: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每年给金大量“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两州给金;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诗人对此痛心疾首。对“岁辇金絮输胡羌”的和约赔款,无比愤慨。说了这么多金国入侵事件,其实如果统治者是强大的,国家也不会变成这样一种样子。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陆游怎会不心生愤怒呢!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但是,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他深感悲哀的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心想建功立业,取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绩,但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他在诗中所用的檀道济 “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故事,颇能引人联想:自己一心报国,在北望中原时豪气如山,愿做“塞上长城”,颇有自许之情,但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更让人想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这怎不让爱国者悲哀、让爱国者愤怒!他希望象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一直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自己呢,却只能喟然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人活七十古来稀,此时的诗人已是暮年。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落得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结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岁月催人老,他再心猿意马,也无可奈何。本来,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观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主观努力而奋发终有作为的情形。而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不仅不提供其条件,反而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遭罢黜,66岁时被迫退居乡里,“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身杂老农间”,老境颓唐。虽不忘恢复之志,但毕竟年事已高,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 我们再来看诗题“书愤”,书当然是指书写了,这愤字中实在是含悲,含忧,有报国之义。 (五) 陆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诗中有很多都是山水田园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 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尽管放浪林泉,但诗人却没有忘记那象征耻辱的北方失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勾起他高昂的爱国激情。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其实,陆游山水田园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 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山水田园诗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山水田园诗之人文精神的表现。 陆游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是他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他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延伸。在山水与田园的语境里,陆游力求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力求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力求让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陆游完成了自我生命意识与自然生命意识的交融,人自然化,自然人化。自然生命意识的觉醒源于伟大诗人的人文情怀。 总之,陆游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陆游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又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也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悟。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关注百姓、关注自我为两翼三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六) 小结: 说了这么多人文精神,现在回归我们的正题——爱国主义。在我国文学史上,爱国诗人不只陆游一位,向文天祥、辛弃疾、屈原等人,其诗中所传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同样影响着后世。同学们可以在课下了解一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书愤,陆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书愤》(陆游)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陆游《书愤》之愤从何而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