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游山西村 >> 正文

 

《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案

嘉善三中 僧新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诗,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方法:朗读——讨论——背诵。
3、情感价值观教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4、难点:(1)、《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理解。(2)、对《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虚实结合,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情趣。《游山西村》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跃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锻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学习这两首诗,要体会这首诗的这些特点。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两首诗的有关材料,并且能够熟读,想象诗歌的意境。
2、老师准备录音机、诗歌的挂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1、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3、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6、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面即可)
(2)、学生喜欢的诗句答案不求统一,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比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句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7、齐背课文
(二)、学习《游山西村》
1、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5、 竞背课文
6、 抽查背诵
7、 研读赏析: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8、 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2、 预习其他两首诗。
3、 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1)少无适俗韵(2),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羁鸟(4)恋旧林,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6)宅十余亩,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7)远人村,依依(8)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9)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注释]
(1)、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四十二岁。
(2)、韵:风度。
(3)、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
(4)、羁鸟:束缚在笼里的鸟。
(5)、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水潭。
(6)、方:傍。
(7)、.暧暧:依稀不明。
(8)、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9)、虚室:空寂的屋子,比喻内心明净洞澈的境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游山西村,陆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宋诗]《书愤》——陆游
    陆游《书愤》
    【鉴赏】书愤
    《书愤》(陆游)教案
    书愤
    《书愤》 陆游
    陆游《书愤》之愤从何而来
    陆游——《书愤》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鉴赏
    书愤 --陆游
    杜甫《望岳》王维《使至塞上》陆游《…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2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过程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
    游山西村 译文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赏析
    游山西村翻译
    游山西村翻译 A Visit to a Village …
    读《游山西村》,做①———④题。
    《游山西村》教案
    游山西村 教案及练习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陆游<<游山西村>> 的英文翻译
    【注释】游山西村
    《诗五首》有关资料:《游山西村》赏…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含练习)
    《游山西村》赏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之
    《游山西村》综合资料
    余映潮《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课堂…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语文游山西村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译文+翻译
    《游山西村》达标训练-同步练习
    顺学而导,渐入佳境——《游山西村》…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游山西村》赏析2
    《游山西村》内容赏析
    陆游《游山西村》注释及赏析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游山西村原文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
    游山西村鉴赏
    古诗两首
    语文教案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
    【南宋】·陆游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译文
    游山西村教材解读
    游山西村教案中心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