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
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更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一定的哲理。 设计理念: 本诗教学应以诵读为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共同建构。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理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 都知道 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 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肯定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 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朗读划分)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 余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 2.ppt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a.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b师:谁知道陆游的生平?(生交流陆游的资料。)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真好象已无路可走。 柳岸花明又一村:柳岸花明处又冒出了一个村庄。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游山西村,陆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含练习) |
下一篇文章: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