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因景而重,景因情而浓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在公元759年弃官住秦州,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在漂泊的第7个年头(公元766年),54岁的杜甫流寓夔州,年老体衰,举目无亲,“百年多病”,可谓尝尽人生的“艰难苦恨”。面对阴沉、萧森的秋景,国恨家愁涌上心头,抒写了一组“秋天不回来”的悲歌,成就了“光焰万丈长”的绝唱。
《秋兴八首》写景抒情各有侧重,互为呼应,“第一首乃后来七首之发端,乃《三百篇》之所谓兴也”(明王嗣奭语)。其一以夔州秋景为寄托,抒写漂泊流离之苦和心忆长安的故国之思。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体现物种的差异和时(时令)空(地域)不同。本诗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平中见奇,时、空、景三位一体,一方面引入时间(白露过后)和地点(巫山巫峡);一方面景物描写有机嵌入。草木凋零的萧瑟,巫山巫峡的阴森和盘托出,一个“伤”字奠定全诗悲秋的基调。这种时、空、景交织的手法杜甫常用,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今作文若把时间、地点的交代仅作为叙述要素的需要是不足取的。
景物描写有时带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种感情倾向含而不露,咏而有味最为难得。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滔天,风云阴淡,又何尝只是自然景象,也暗寓家国时局,个人身世。景物描写由下而上又下,充塞天地,弥望满眼。此联境界开阔,疾承首联,又与颈联形成鲜明的强烈的视角冲击。这种远近结合、大小反差、虚实相生的手法,使景物描写浓淡有致,使情感抒发厚重深沉。这种表达技巧在《秋兴八首》中反复运用。如“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其三),“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七)。
写作与绘画、摄影有相通之处,往往要选取最佳的角度来表达作品的生命力。前两联景物描写大气磅礴浓烈厚重,各种复杂情感充斥于胸。此时“丛菊”、“孤舟”这个打开诗人情感闸门的对应物出现了,“他日泪”和“故园心”奔涌而出。好一个“两开”接通过去与现在,既写时间飞逝,也暗含两得热泪夺眶门而出。好一个“一系”牵系现实事物与内心冲突,既写波涛翻滚,舟系岸边,停船不前的实况,又写中原北望,归期不定,心系长安的心境,难怪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历来为人所称道。
前三联着重从“形、色”两个角度着力刻画、描摹。尾联诗人匠心独运,从“声”角度作结,捣衣声声声入耳,不绝如缕,“凋伤”的已不是“枫树林”,而是诗人漂泊惊寒的心。以声作结,先视后听,如电影片尾总有一首彰显“骨感”的片尾曲,让人回味无穷。杜甫《兵车行》中的结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与此类似。
总之杜诗情重景浓,像“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淡定之景轻松之情为数不多。
福建省长汀一中 李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