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秋兴八首(其一) >> 正文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诗三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4.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5.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关于练习

 

一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对作者情怀的理解,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

 

二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咏怀古迹”中寄托的情感,并注意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答案: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三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设题意图: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参考答案: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四 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

 

设题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写一点鉴赏文字,并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作深入探究。

 

参考答案:

 

 

 

教学建议

 

一、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

 

二、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以《登高》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

 

四、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点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有关资料

 

一、作家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在他思想中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终于突破了封建主义教条的某些束缚,使他愤激地说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话来。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甫站在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上层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他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的对立。这样,在现实主义诗人中,他诗歌的现实性就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又有深刻的认识,他诗歌的政治倾向性是异常鲜明的。当上层统治者沉醉于表面的繁荣时,他已洞察了隐伏的社会危机。安史乱起,他更用诗歌作为评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手段,他的许多预见都成了事实。他在诗里所一贯表现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很鲜明的。他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鞭挞,又是那样勇敢和大胆,甚至指向当时的执政者。他那些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也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

 

杜诗富于变化,是人们交口称誉的特点。他的前后期诗风是有区别的: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后期在艺术上既有千锤百炼之作,又有随意挥洒之篇。然而,体现这种多样的统一并成为他的基本风格的,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郁顿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古诗是一种代表,《登楼》《宿府》《旅夜书怀》《登高》等短篇近体又是一种代表。

 

为了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运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为反映现实提供了一种更方便、更直接的形式,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的绝句几乎都是晚年入蜀后所作,质朴通俗,时入议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等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稹韩愈。经过他们的肯定,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

 

(选自《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有关评述

 

1.《秋兴八首》,皆雄浑富丽,沉着痛快。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夷狄乱华,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言意之表矣。卓哉一家之言,夐然百世之上,此杜子美所以为诗人之宗仰也。(明·张《杜工部诗通》评语)

 

2.此章俱写夔府秋景,惟第六句点出“故园心”三字,为八首主脑。细玩上下语意,即八句中亦总归缩此三字。方秋而木凋气萧,兼天匝地,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所以两见丛菊便至陨泪,一闻暮砧即忆刀尺,总是故园心团结于中,自觉触景生感,因时遣兴,故八首中独此首写秋以完题面,后七章全是遣兴,却仍不离秋意。(清·范廷谋《杜工部诗直解》《秋兴八首》其一评语)

 

3.此怀昭君村也。上四记叙遗事,下乃伤吊之词。生长名邦,而殁身塞外,比足该举明妃始末。五六,承上作转语,言生前未经识面,则殁后魂归亦徒然耳,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而已。(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评语)

 

4.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明·胡应麟《诗薮》评价《登高》之语)

 

三、《秋兴八首》二至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尘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四、《咏怀古迹五首》(一、二、四、五)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象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五、咏王昭君诗三首

 

昭君村

白居易

 

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独美众所嫉,终弃于塞垣。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明妃曲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六、《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因此这一首成为八首之冠。

 

(节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七、《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廖仲安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恰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八、《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凉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秋兴八首(其一) 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和杜甫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之七>杜甫三绝唱之一]
    秋兴八首---杜甫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明 许光祚草书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云南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杜甫与《秋…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杜甫的《秋兴八首》鉴赏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杜甫)鉴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 金晓涛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
    秋兴八首 其一 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诗          实际…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_英语
    秋兴八首初评其二
    《秋兴八首(其一)》同步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课堂实录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四)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情因景而重,景因情而浓——《秋兴八…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八)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七)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五)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三)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二)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赏析
    语文: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