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秋兴八首(其一) >> 正文

 

云南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

【创作背景】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即生于此。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之中。青年时期曾漫游各地,饱览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机会体察社会民情并和诗人李白结识。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的抱负,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于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来到长安,在奸臣专权的情况下,受到排挤,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困顿生活。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曾被叛军所俘,后逃到凤翔,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任左拾遗,不久因房馆事件,调任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几经周折,最后开始了他晚年西南十年的漂泊生活,大历六年(公元770年),贫病交加,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十分凄凉。

杜甫的一生多遭丧乱,备尝人间疾苦。他的诗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史”。其诗语言精练,韵律谨严,沉郁顿挫,风格多样。

 
【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羁旅之愁,客居之苦和抑郁之感。

二、结构层次

本诗首联直点秋景。秋色、秋林,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呈现出三峡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三峡,望秋伤情。

颔联通过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深秋的外貌特征,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变易无常,影射国运的黯淡。

颈联诗意落实在此两句上,从眼前丛菊开放联系到“故园”。杜甫在夔州,欲归不得,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诗人原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江边。

尾联通过所闻所感,写秋已深,家家捣旧衣收藏起来,赶制寒衣准备越冬,而诗人客居他乡,贫病交加,不胜悲凉。“刀尺”说“催”,“暮砧”说“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园的迫切心情。三、写作特点

1.情景的和谐统一。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地也在翻动。波浪在地而言吞天,由下而上,风云在天而言匝地,由上接下,气势凶猛,上下一气,浑然一体,简直要吞没整个宇宙,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诗人把自己人生的体验融人到景物的描写中,使情景交融,意境动人。

2.用语凝练概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喻示着诗人到夔州已两年,花开花落又一秋。“他日”即往日,今年再开的秋菊,勾起了一年前的往事,使人不由得落泪。“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孤舟一系”诗人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在江边,写尽了诗人一生的漂泊和坎坷。以精当凝练的十四个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杜甫在语言使用上的千锤百炼,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从表现形式上看,全诗用字考究,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问题讨论】

1.这首诗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第二联有什么暗示或象征意义?

3.第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相关链接】

 

2.《唐宋诗醇》

刘会孟和吴渭语均是对《秋兴八首》表现手法的评述。八首诗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作者在这组诗里,以秋起兴,不用清、凄、残、苦的字眼,而是大量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词来写秋天的哀愁,烘托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意境深邃,这种超常规不协调的遣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产生出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3.《杜诗镜铨》

俞埸所云,即说明诗人身在夔州,而心系长安。以对开元、天宝时长安名胜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也是诗人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庾子山即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一个诗人,曾任散骑常侍、东宫领直等官。四十二岁奉命出使西魏,恰逢西魏灭梁,被留,庾信屈节做了西魏的骠骑大将军,北周代魏后,他的官位又升迁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虽居高位,心情却很痛苦,常怀念故国,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凉萧瑟。《哀江南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此文用骈体的形式表现了深挚的感情,句式灵活,对仗工整,是南朝骈文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代表作。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是用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

4.《昭昧詹言》

意为《秋兴八首》是以秋起兴,作者虽写夔州之秋景,实则借景抒发诗人悲惨的命运和忧念国家的兴衰,以己为横线,以秋为主线,织成纵横的网络,表现哀伤的艺术风格。

5.《杜诗言志》

高度赞扬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唐代七律诗的巅峰之作,成为“千古绝调”。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云南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和杜甫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之七>杜甫三绝唱之一]
    秋兴八首---杜甫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明 许光祚草书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秋兴八首》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杜甫的《秋兴八首》鉴赏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杜甫)鉴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 金晓涛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
    秋兴八首 其一 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诗          实际…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_英语
    秋兴八首初评其二
    《秋兴八首(其一)》同步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四)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案例
    情因景而重,景因情而浓——《秋兴八…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八)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七)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五)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三)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二)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赏析
    语文: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