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H >> 红楼梦 >> 正文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上)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上)   蒋和森       (一)   《红楼梦》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简直使人感到是一个奇迹。

  这部小说在创作成就上,已经达到西欧后期现实主义的成熟水平,可是,它的作者曹雪芹,却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等名闻全球的艺术大师,还要早约一个世纪就登上世界文学的高峰。

  在曹雪芹从事创作的年代,虽然中国文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悠久传统,但在小说创作上似乎还没有提供足以产生象《红楼梦》这样高度成熟作品的艺术经验。是的,在《红楼梦》以前已经出现了《水浒》、《三国》、《西游》这样的杰作,但这些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上、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都和《红楼梦》不同。显然,志在“不借此套”⑴的曹雪芹,必须从事艺术上的开辟和创造,才能把他寄寓了无限感慨的“一番梦幻”,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⑵。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确是说出了《红楼梦》的独步千古之处。首先使我们看到的是。它以那样细密精工而又深沉阔大的现实主义笔力,对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统治阶级作了擘肌分理的艺术剖视,并从而展示出这个阶级及其所寄生的封建社会不能不走向衰亡的命运。《红楼梦》,这是一部对封建社会感到绝望和悲愤的书,它的伟大价值首先是表现在思想的、社会的意义上,这自然是毋需多说的。但是,不能不看到:如果曹雪芹缺乏极高的艺术表现能力,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就不可能这样有力、这样动人地发挥出来。

  一个作品,思想性当然是第一重要,但第一并不等于唯一。艺术性也是一个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否则,文艺之所以是文艺就失去存在的特点。真正杰出的作品,总是把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忽略了艺术的提高,不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且还可能因为艺术表现的谫陋而损害到思想内容的表达。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⑶

  因此,在提高思想性的前提下,同时注意艺术性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作家的当然职责。曹雪芹正是在这方面同样显示出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的卓越成就。他不但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艺术发展到最高峰,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
(二)   文学史告诉我们:精湛的艺术,总是来自辛勤的创作劳动,并不是依靠作家的天赋。

  为曹雪芹所欣赏的唐代诗人李贺⑷,曾以二十七岁的短促生命,在文学史上留下优异的成绩,这可算是一位天才人物了,可是他母亲责怪他写诗“要呕出心乃已”的故事,每为人所乐道;诗人自己也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⑸。可见,李贺也是从艰苦的创作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较之李贺,曹雪芹在创作上所付出的劳动无疑要艰巨得多。他在《红楼梦》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曾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又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然而,这部用“血”凝成的书,读起来却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全不觉得它是在呕心镂骨的“辛苦”中产生出来的。是的,真正成熟的艺术,应当是得之艰辛,出之舒徐,它不但给读者以思想营养,而且还给读者以艺术享受。

  《红楼梦》正是在令人惊叹的程度上,达到了如上所说的艺术境界。这部作品写了那么多的社会生活现象,从封建社会上层的皇亲国戚、王府官衙,到市井商户、小巷寒门、寺庙妓院,一直伸展到村野农家……出现在书中的各色人物,据统计有四百数十人之多⑹。把这么多的人和事安排在一部小说里,不难想象作家曾经费了多少惨淡经营!所谓“字字皆血”,诚非虚语。

  然而,那许多大大小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面在《红楼梦》里展开时,却是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读着这部作品,完全不需要为它的繁多的头绪而费心思忆,只需愉快地跟着作者的笔触,有如坐在一只随风飘去的船上,看着那些山、水、云、树……互相连结而又变态多姿地交映而过。一切,是显得那样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生活,在《红楼梦》中的“再现”,好象并没有经过作家辛苦的提炼和精心的刻划,只不过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任其自然地流泻到纸上,就象一幅天长地阔的自然风光,不加修饰地呈现在窗子面前一样。它是有界限的,然而又是那样的没有界限!

  这种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的本领,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由于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⑺,好象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没有虚构和夸张就没有艺术。刘勰曾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⑻。问题是“夸饰”不能任意为之,必须合乎生活的逻辑。“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致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象《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是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刻划人物。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并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所要求的锋利轻便。汉代兵书《太公六韬》上规定最重的刀也才八斤,至于明人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更说这种刀只不过是供仪仗之用。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不仅大大地加重了关羽的刀,同时也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夸张在这里起到了它一定的艺术效果。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产生可观而不可信的副作用。《三国演义》就不免这样的缺点,即如对关羽的描写就有些近于神化。至于《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的一声怒吼,便使“梁皆断”,其描写虽很惊人,但却更加使人感到那不过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在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象《红楼梦》那样地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

  这生动地说明了《红楼梦》的一大特色──真。它真到使人忘记那是一部小说的程度。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象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寻。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⑼;无论是人物的活动或情节的发展,都有宦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极为严密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至大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想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上的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实,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

  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原型!但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能完成,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象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

  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自然,绝非自然主义的“自”,而是大匠运斤,斧凿无痕的自然。这种艺术造诣,是千锤百炼到出神入化的结果。前人曾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⑽,这正是在《红楼梦》中常遇到的境界?在中外文学史上似乎还很少几个作家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三)   与自然逼真、天然无饰的艺术特点相联系,《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整个布局和艺术结构上。

  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象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它的优点是。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此书原名《石头记》即据此而来),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串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它与前一条线索互成经纬地交织在《红楼梦》里。从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来看,关于荣国府的各种描写,成为产生这一人物及其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从荣国府这一方面来看,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又是发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许多事件中的一件。当然,这是作者所着重描写的一件,与其他事件自有轻重主次之分。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还交织着其它许多各有起讫、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等,等等。曹雪芹就是把这许多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然后此起彼伏而又主次分明地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变态多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图卷。

  他时而把读者带到潇湘馆里,听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绵绵情话,又时而把读者带进小市民的社会层里,看到开药铺的卜世仁和外甥贾芸虚与委蛇的势利嘴脸;又如这里正在唱戏摆酒,为凤姐庆祝生辰,而在荒郊外,“遍体纯素”的贾宝玉却在那里“撮土为香”,悲悼金钏儿的死亡。又如玫瑰露失窃的事件未过,又发现了茯苓霜私赃,晴雯刚刚抱屈死去,迎春又碰到了“中山狼”,而在那边的梨香院里,薛家新过门的媳妇正闹得家翻宅乱。……

  在《红楼梦》中。数百个人物的频繁活动以及他(她)们的音容笑貌、矛盾纠葛,就是这样彼此交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如登高纵目,只见万景千象呈于眼底,令人感到远山近水,目不暇给;然而又莫不蹊径相通、主峰时隐时现地连成浑然一体。

  曹雪芹如此多面地、立体式地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现出来的表现艺术,其实不仅是一个艺术结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生活本身的美学问题。本来,现实生活就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现的那样,是一个百面贯通、交相连结的整体。因此,作家在书中并不是沿着一个侧面,一条线路把我们带进他所描写的封建世界,更不是把一张张片断的生活图拿给我们看,作家使我们看到的,乃是一个纵横交错、万象纷呈的生活整体。在那千头万绪、参差错综的生活事件后面,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和连贯的筋络。正是所谓:“蛇灰线,伏脉千里”。而每一个生活面与另一个生活面之间,又无不呈现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和意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些展现在《红楼梦》中的生活就象雕塑似的,我们仿佛可以环绕着它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并且获得多种的、然而又是统一的形象意义。譬如元春归省,贾府所举行的那一场大庆祝,从一个方面来看,它确是所谓“鲜花着锦的大喜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骨肉分离,终无意趣”的真悲哀。又如刘姥姥游大观园,从一个方面来看,是贾府的太太,奶奶们把这个老农妇当作消闲破闷的工具戏弄了一番,但是换一面来看,又何尝不是“世情上经历过的”刘姥姥,把贾府的太太、奶奶们逗趣了一番。

  曹雪芹,这是一个善于把生活的多面性、整体性以及它的内在联系性表现出来的艺术大家。而这,也正是《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大特色、大成就。

  曹雪芹这种把森罗万象的生活一齐拥抱在手里,同时展开,相互显现,而又丝毫不见散乱的本领,是非常惊人的.毋怪戚蓼生曾这样感叹道: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⑾

  其实,《红楼梦》又岂止两歌二牍?它所具有的那种注彼写此、目送手挥的表现艺术,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很少有几个作家可以和他相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虽然广阔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形形色色,但它毕竟还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的中,长篇小说组成,而每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故事也显得比较单纯。至于出现在《红楼梦》以前的几部中国长篇小说名著,也都在艺术结构上存在着缺点。如《水浒》就是一个人物故事和另一个人物故事的连接,而且许多人物往往不能始终一贯地保持着饱满的形象,如在前面写得那么生气淋漓的林冲、武松,后来便显得形象淡薄了。另一部长篇《儒林外史》,在艺术结构上的缺点更为明显,它象是许多短篇小说的集成;正象鲁迅先生所说:“虽云长篇,实同短制”⑿。至于人物更是前后缺乏照应。显然,《红楼梦》完全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些缺点。它首尾相连,百面贯通,不但人物形象愈写愈活,而且全书浑然一体,几乎没有甚么可以从书中单独抽取出来面不损伤周围筋络的故事。

  在曹雪芹的笔下,许多故事或情节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组成部分而互相交错地存在着。同时,那些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又在继续不断地扩展、丰富、深化,并向一个总的方向运行,直到完成一部体大思精的《红楼梦》。

  曹雪芹不是砍倒一座森林,去塑造一件精美雕刻的艺术家,而是运用千条万条彩线,去编织一幅五光十色的巨锦。

  因此,我们如果把一些情节、章节单独地从书中抽取出来,便要象一支折断的经纬,将会感到它的失去联络、失去协调以致失去它的审美价值。唐代的一位诗人曾说,‘恒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正是这样,《红楼梦》的艺术美并不在于-眉一眼,而是举体浑脱、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毋怪前人曾说:《聊斋》是散段,百学之或可肖其一,《红楼梦》是整章,则无从学步。”

  从同时展现多种生活面的艺术手法来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可以互相媲美。这两个艺术巨匠好象是不谋而合地出自一个创造熔炉。但是,《战争与和平》在生活场面的转换之间,常常是采取突起突收的笔法,虽然它们之间常常是笔断意不断,但在行文上终不免有些停顿、中断之感。而《红楼梦》却极少使人发生这样的感觉。它在由这一生活面转到另一生活面时,常常通过各种不同的、然而又是很自然的手法把它们贯串成章;使人读起来既是一气而下,而又有百转千回之妙。

  曹雪芹把读者带进变态多姿的生活面时,不是由一个陈列室进入另二个陈列室,而是如过小,如循曲径,流连间不觉风光已殊,但一回头,刚才的一山一水犹在望中,始知作家的笔致精工,落墨甚远。

  至于这个作家把各种生活面贯串起来的手法,似乎连一双蝴蝶、一只杂杯,在《红楼梦》里也有它意想不到的艺术作用。譬如那一年中秋节,贾府阖家赏月,兴尽而散,描写到此似乎可以告一结束了;但忽然“众媳妇收拾杯盘,却少了一个细茶杯”。于是,读者的注意力不由被作家吸引到拿这个茶杯的翠缕身上,接着又由翠缕引到“倒茶给姑娘吃”而又转眼不见了的史湘云身上,而史湘云此时正和林黛玉躲在“凹晶馆”里联诗.于是,一幅中秋团聚的喧闹场面才过,另一幅寒塘月色的清凄景色又比并而来。转换之间,显得是那样的笔致跳脱而又流走自然。

  又如芒种节那天,大观园里的姊妹丫环们聚在一处“祭饯花神”。由于“独不见林黛玉”,引起薛宝钗找到潇湘馆去。半路上,忽然飞来了一双“玉色蝴蝶”,于是作家在这里便插入“杨妃戏彩蝶”这段曾被画家取材的生活面。因为追踪蝴蝶,薛宝钗来到滴翠亭旁,又引出丫环小红和坠儿说私情话的一段描写,小红中了薛宝钗的“金蝉脱壳”计后,正在那里担心被林黛玉偷听了话去,忽然看见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她,于是又引出小红去取工价银子以及回来不见凤姐,碰到晴雯、碧痕等吵嘴的场面。至此,作家已经撇下薛宝钗而把笔锋向别处暗移。转换之间,也是显得浑然无迹。更接着,作家又通过小红寻凤姐而把读者带到稻香村,从而生动地描写了小红在凤姐面前那种不慌不忙、应答如流的伶俐口才,以不多的笔墨便很出色地写出了这一人物的性格。至此,作家的笔才几乎使人感觉不出地稍作一顿,又立刻转到潇湘馆去了,最后终于引出了著名的‘葬花’描写。……

  《红楼梦》就是这样地以金针暗度之笔、移花接木之文,把许多人物和事件贯串起来,既显得那样自然流畅,而又笔致蹁跹,富于变化,其中有顺叙,有倒叙,有补叙,有插叙,有跨叙,或趁水生波,或翻空出奇,莫不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总之,在这部作品里,许多情节的变换和运转,就象百道溪泉,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它的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红楼梦》确实称得上“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难得的是,万物百态都在书中有机地组成一体。

  曹雪芹真不愧是文章经纶手!
(四)   在中外许多小说中,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成为作者吸引读者而又容易收效的一个惯用手法。出现在《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小说,如《拍案惊奇》、《今古奇观》等还特地用“奇”字来作为标榜。这种矜奇炫异,曾经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之一。⒀它的历史相当长久,唐代的小说,就是因为具有这一特色而号称“传奇”。可见,“奇”与中国古典小说的风格或内容,关系甚为密切。然而,曹雪芹却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束缚。在《红楼梦》中,无论是人物和情节并不是以奇取胜,而是描写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在那里面活动着的,大都是一些平常的、并没有甚么特异之处的普通的人。但是,这些看来好象是“琐屑家常”⒁的描写,却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了,反而觉得那种追求惊奇的手法实是无味而平庸。

  这其中的秘密何在呢?主要是因为:作家所描写的并不是随便一种甚么日常生活琐事,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具有内在意义的生活细节。有的它本身具有诗意,有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划,有的具有丰富情节和增姿添韵的艺术效果,更有的与全书的巨大思想主题有着联系而起着因小及大、见微知著的艺术概括作用。

  因此,在《红楼梦》中,从那些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细节写里,常使人感到充满了美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内容。而且还常常有一种诗意与哲理的形象结合。

  前人曾说:“天下之真奇,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⒂。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常的意义,这正是曹雪芹的又一个创作特色。

  然而,要把寻常的生活富有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地表现出来而又不失之平淡繁琐,这必须要求作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修养。所以前人又说;“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⒃。《红楼梦》的日常生活描写,正是达到了这种“频观不厌”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虽以描写日常生活见长,但他绝不是一个目光如豆、只注意细小生活的作家,或者是“一个把他的才能浪费在工整地描写小叶片与小溪流的诗人”⒄。曹雪芹是在以重大的反封建主题为整个作品的基础这一前提下,来描写日常生活细节的。他既写出那棵封建大树的枯枝朽干,又通过叶片的萎黄来反映出根部的腐烂。因此,这个作家一方面以铸鼎象物的手段写了不少大的生活场面,如元妃归省、宁府治丧等等;但另一方面又以细针密缕之笔写了很多精彩的日常生活细节。如书中对贾府里那些名目繁多的奇馐异馔、衣冠带履以及美器珍玩等等都作了十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既具有扩大读者生活知识的作用,同时更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而这种穷奢极侈又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贫困上面。作者曾在贾府的一次家宴上,写到“黄杨根子整雕的十个大套杯”;刘姥姥误把它当作黄松做的,惹得贾府里的人哄堂大笑。殊不知在这哄笑声中别有悲酸。原来刘姥姥所以把珍贵的黄杨当作普通的黄松,是因为她“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它睡,乏了靠着它坐,荒年饿了还吃它”。这样,关于一套杯子的描写。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微小意义上了。至于刘姥姥看到这个贵族家庭单是吃一顿螃蟹就惊叹地说:“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这就更使读者感到作者对贾府的一饮一饭的描写虽然着笔很细,但却具有“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的作用。

  整个《红楼梦》所以显得那样的丰满、深厚,是和卓越的细节描写分不开的。一个作品,大处自是不可失之经营;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细节的精雕。一个写得好的细节,常常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细流之汇,可成沧海。内容深厚的作品。常常是得力于精确的、富有意义的细节描写的总和。
(五)   生活细节的描写,只有具有内在的意义或服务于巨大的思想主题时,才有表现的价值,同时,细节的描写和描写的琐细,也是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许多人都感到曹雪芹具有精雕细琢的艺术手腕,但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简洁。

  简洁,这粗粗看来,仿佛和篇幅浩繁、详情细节的《红楼梦》是漠不相关的事情。然而,如果对这部作品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它确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素质。无论写人状物,景抒情,常常仅以寥寥数笔、有时甚至在极少的几个字里,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形象、一幅鲜明的生活场景。

  脂砚斋曾说,《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表面看来《红楼梦》在艺术上确和《金瓶梅》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譬如《金瓶梅》也是通过大量的、细致的日常生活描写,暴露了一个封建恶霸家庭的腐朽及其衰亡过程。但是,《红楼梦》和《金瓶梅》却有很多重要的区别。前者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后者则带有浓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在《金瓶梅》里,由于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缺乏提炼,特别是缺乏思想的诗意的照明,因此它细而失之于琐;繁而失之于冗。而《红楼梦》却完全没有这些缺点,它繁而不见芜杂,密而时见空灵,真是达到“无一复笔、无一闲笔”⒅的境界。因此,这部作品读来只觉明净流畅,毫无粘滞拖沓之感。前人说这部小说:“本脱胎于《金瓶梅》,而亵嫚之词淘汰至尽。中间写情写景,无些黠牙后慧。非特青出于蓝,直是蝉蜕于秽”⒆。应当说,这是颇有见地的见解。

  《红楼梦》的用笔简洁,还表现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上。它从不象很多外国小说那样地把情节、事件的进程停顿下来,去进行那种冗长而又抽象的心理描写,但人物心理感情上的种种复杂、细致而又迅速的活动,却又决不放过,常常是略加点染便表现得非常丰满,非常传神,有时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种例子在书中多不胜举,譬如那一次往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送来一盘“法器”,其中有一只赤金点翠麒麟,贾母看见,便伸手拿起来笑道:

  “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 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 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来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在这一段简短的描写里,宝、黛、钗、探虽然都仅仅说了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却生动地显示出她们各自不同的心理性格。宝钗说的一句话,表现出她正象探春所说的“有心”,但探春能够看出宝钦的“有心”,却又表现出她的“敏锐”⒇;宝玉说的一句话,则表现出他的心地浑厚,不拘细事;而林黛玉所说的一句话,却又神态毕露地表现出她的“尖酸”,而这种“尖酸”又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着非常强烈而真挚的爱情,因而也就特别显得掩藏不住自己的感情。

  《红楼梦》就是常常这样以十分经济而又富有内含的笔墨来写人叙事。正是因为它具有一言当百和笔无虚设的艺术素质,所以在这部篇幅并不算特别浩大的小说里,才能那样丝毫不见局促地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和写了那么多的社会生活面。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长篇巨制的《红楼梦》,同样也在这方面显示了天才。只是曹雪芹不仅善于用简,而且善于驭繁。因此,寓简于繁,成为《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特色,又一成就。

  与“简洁”联系在一起,《红楼梦》还具有“朴素”的艺术特点。

  朴素,这也许粗粗看来与纷华繁丽的《红楼梦》更是漠不相关。但是,它也和“简洁”一样,是隐藏在《红楼梦》内在深处的一个艺术素质。当我们细心阅读这部作品时,就会感到它无论写人叙事常常是几乎不作任何修饰;不仅用的是普通口头语言,而且很多地方是采取的白描手法。曹雪芹就是用这种平朴的笔墨,写出了大观园的“花柳繁华”,写出了深闺少女的“春恨秋悲”。

  人们读过《红楼梦》后,心里都深印着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贵族阶级儿女所特有的那种绵绵密密的恋爱情态。但作家是怎样把它表现出来的呢?且看其中的一段描写:

  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

  “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宝玉见她生气,便忙赶过来,──早已剪破了。宝玉曾见过这香袋,虽未完工,却十分精巧,无故 剪了,却也可气。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 荷包解下来了,递与黛玉道:“你瞧瞧,这尽什么东西?我何曾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剪丁香袋,低着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铰,我知你是懒怠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而去。黛玉越发气的哭了,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合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

  在这一段描写里,作家虽然把宝、黛的爱情,写得极为缠绵旖旎,但通篇却找不到一句绮艳的辞句,也找不出任何修饰。作家只是用普通的、朴实的口头语言来描写这一切;然而却把那种“儿女情”写得极为深婉。

  又如元妃归省,是书中写得极为富丽繁华的一段文字。但作家用的也是同一副朴素笔墨。且看贵妃快要驾到时的情景:

  忽听外面马跑之声不一,有十来个太监,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都会意,知道是来了,各按方向站立。贾赦领合族子弟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面行,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面西站立。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隐隐鼓乐之声。……

  在这一段描写里,也是看不见任何藻饰,用笔着墨都很简朴,然而读来却感到满纸洋溢着华贵肃穆的气氛.

  艺术上愈是出色就愈是显得本色。用纯素的大理石,原是可以雕出比施朱着彩反而显得更美的塑像。《红楼梦》的艺术美,在很多地方恰如一座白玉楼台,它显得是那样的瑰丽多彩,然而构成它的材料,却是纯朴的明白如话的语言。

  这部作品所以读后常在读者心里深印着一层五色缤纷的印象,这并不是因为曹雪芹用了许多华丽的词藻,而是因为作家生动地写出一个富丽繁华的荣国府和许多“粉淡脂红”的青春少女,这些都活在人们的心里,所以才产生如上所说的印象。

  当然,在《红楼梦》里也不乏清词丽句,有时也铺陈辞采,但由于这些地方切合描写的需要,是和所表现的特定内容相适应的;因此它非但没有成为僵死的文字堆砌,而且富于表现的力量。所以从整体来看,它并没有破坏《红楼梦》所含有的朴素美。

  真正艺术上的朴素,与文字的干瘪谫陋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这两者必须严格区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21],《红楼梦》艺术上的朴素,是把生花彩笔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总之,在绚丽中深藏着朴素,这是《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特色,又一成就。

  简洁、朴素这两个艺术素质,是和《红楼梦》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艺术表现能力分不开的。只有表现得准确,才能毋烦辞费,不需藻饰,自然归于简朴。莫泊桑曾说:“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甚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22]《红楼梦》正是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造诣,因此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总是常常看到它把简洁、朴素以及准确的雕塑力这三者融然无间地结合在一起。

  譬如尤二姐被风姐害死一年以后,有一天,凤姐突然“笑起来”向贾琏说道:

  “我想着后日是尤二姐的周年,我们好了一场,虽不能別的,到底给他上个坟,烧张纸,也是姊妹一场。……”

  凤姐所说的这几句话分明是虚伪的做作,但却很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它活现出凤姐的“两面三刀”。但这些话将给那个贾琏带来甚么样的反应呢?他并不是不知道人是她害死的,话是故意说给他听的。可是在这个毒辣的女人面前,他恼也不是,笑也不是,更不敢当面戳破这一层虚情假意;不难想象,贾琏此时的心理是很复杂的。然而,曹雪芹在表现它时,却只用了短短的一行文字:

  一语倒把贾琏说没了话,低头打算了半晌方道:“难为 你想的周全,我竟忘了。”

  这里写贾琏“没了话”,其实是心里的话很多,而“低头打算了半晌”这七个字,尤其显得笔下有神。它生动地把贾琏在凤姐面前那种又惊、又恨、又惧、又要“感谢”她的复杂心情,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

  象这样的描写,在《红搂梦》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表现的手法也很多样。譬如当书中写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

  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 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走到角门前。……

  在这里,作家只抓住“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这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便把刘姥姥想进荣国府,但又感到踌躇、害怕、不敢冒昧的神情很完满地表现出来了。

  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当凤姐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时,作家也是着墨无多,仅抓住一个富有特征性的细节,便把这一人物的性格浮雕出来。她第一次出现时,读者不是先看到她的形体,而是先听到她的笑声,而且这一声笑声又是从隔院飞来的:

  一语未休,只听后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是敛声屏气如此 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

  这样的人未到而声先到,不仅使读者顿感满纸活跃,而且还感到飞来一股泼气;再从林黛玉的私下暗忖中,又反衬地写出那与泼气俱来的威严。于是,凤姐的为人便很生动地凸现出来了。

  还有那个丫环小红,也是着墨无多,但却写得形神俱备。作者先是通过她趁四处无人时,敏捷而又大胆地走进来对贾宝玉献了一个小殷勤──倒了一杯茶,给读者留下一个不寻常的印象。接着,又通过她和贾宝玉那段短短的然而是非常伶俐的回话,更进一步写出这个又机灵、又有胆、又热心向上爬的丫环。

  有时,曹雪芹还用速写式的简练而准确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姿半影,而且显得非常传神和富有意义。譬如当写到凤姐刚吃过饭的一副神态:

  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儿。

  这短短的几笔,既很生动地写出这个管家少奶奶的风度气派,同时又写出剥削阶级的饱食悠闲。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所以能表现得那样生动准确,是和他深刻地把握住事物的实质分不开的。艺术表现虽然是属于形式问题,它和内容自是不能混为一谈,但这两者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联系性。因此,在谈到《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时,不能单纯从形式上来看问题。富有思想性的内容,常常使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现从深处透发出一层动人的光彩。同时,也正是因为曹雪芹把他的艺术才能贡献给富有社会意义的内容,所以他的艺术才显得更美、更富有内在的魅力。

  (本文系作者《红楼梦论稿》(增订本)中新增的一篇。)


────────
【参考书目】

  ⑴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说:“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

  ⑵ 见《中国小说的变迁》(《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1页

  ⑷ 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云:“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四松堂集》)

  ⑸ 李贺:《长歌续短歌》

  ⑹ 据诸联《红楼评梦》云:“总核书中人数,除无姓名及古人不算外,共男子二百三十二人,女子一百八十九人,亦云夥矣。”(道光元年刊本)这个数字是把后四十回也包括在内的

  ⑺ 在这里,是把《红楼梦》中那些人人可见的故弄玄虚的笔墨(如通灵宝玉、空空道人之类)除外的

  ⑻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⑼ 同注⑴

  ⑽ 刘熙载《艺概》 

  ⑾ 戚蓼生。《石头记序》(有正本《楼梦》卷首)

  ⑿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⒀ 如梁绍壬在他的《两般秋雨盒随笔》中曾说;“小说起于宋仁宗朝,太平已久,国家闲暇,日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名曰小说。而今之小说,则记载矣。传奇者,裴硎著小说,多奇异可以传出,故号传奇。”

  ⒁ 兰皋居士语,见《绮楼重梦》楔子

  ⒂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⒃ 重光:《筌》

  ⒄ 笪杜勃罗留波夫语,引自《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⒅ 诸联:《红楼评梦》,道光元年刊本

  ⒆ 同注⒅

  ⒇ 曹雪芹称探春为“敏探”

  [21]苏东坡语,见《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22]莫泊桑:《论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


    ──原载《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红楼梦,曹雪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上)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分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评论
    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 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分析----史湘云
    红楼梦:第一零八回 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红楼梦中最美丽又最不幸的人
    荣国府主要男丁人名解析
    红楼梦: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
    莫累戚翁遭骂名——《红楼解梦》 评论…
    《红楼梦》人物解析
    红楼梦:第一零七回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红楼梦:第一二零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红楼梦:第一零零回 破好事香菱结深恨…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
    红楼梦: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红楼梦:第一一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红楼梦:第一一零回 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深谙人情世故的妙玉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诡画词…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红楼梦:第一一一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红楼梦:第一一四回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红楼梦:第一零三回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红楼梦:第一零二回 宁国府骨肉病灾襟…
    红楼梦: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深埋于心理底层的情愫
    《红楼梦》十二支曲之《枉凝眉》到底…
    红楼解析
    立论与辩驳——红学研究方法闲谈四题
    《红楼梦》版本小汇(清朝、民国部分…
    “红学”何为
    分析《红楼梦》人物
    新发现的曹雪芹诗词抄本
    红楼梦分析
    红学研究步履维艰,当前亟需“打假”
    《红楼梦》运用多种诗歌体式的杰出成…
    日本学者《红楼梦》研究目录 (不全)
    曹雪芹在黄叶村著书了吗?
    《红楼梦》之点睛 十二钗之命运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红楼梦》里的小人物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十二金钗
    红楼梦:第一零六回 王熙凤致祸抱羞惭…
    红楼梦:第一零五回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红楼梦: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红楼梦家谱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里“梦”难寻
    “红楼”之“淫”的启示
    《红楼梦诗词解析》序
    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第一零九回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浅析《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
    红楼梦: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
    红楼梦: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
    红楼梦: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
    红楼梦: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
    红楼梦: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
    红楼梦:第十三 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
    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红楼梦: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
    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红楼梦:第八十八回 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红楼梦:第九十回 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红楼梦: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
    红楼梦: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
    红楼梦:第一零四回 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红楼梦: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红楼梦:第十八回 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
    红楼梦: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红楼梦: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 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红楼梦:第一零一回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红楼梦: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