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比喻,进行仿写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国家的危急存亡与个人的坎坷遭际,可是诗人将二者融合起来,幻化成诗句的时候,却经过了细心的锤炼与精巧的构思。比如首联当中用一经指代读书的经历,用干戈指代残酷的战争;颔联里用比喻言说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比喻来言说某种情感。
示例: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无依。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独自盘旋,没有温暖。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离破碎,难以愈合。
师:让我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齐读本诗,再次触摸文天祥的灵魂吧!
附言:昨日进行了公开教学,所讲内容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特记之。
《古诗四首》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大家平时读书比较广泛,一定知道不少这方面的名人名言或者他们的爱国故事,请列举1例。 生: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十三岁时,当老师问起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有的人说为了发财;有的人说为了当官,有的人说为了父母,而他站起来毅然决然地大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抗日英雄吉鸿昌在外国时,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他没有像别的中国人那样因为生在落后的中国而 感到可耻,而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自豪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抗日战争期间,他被捕了。在临死前,他写下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当如此,我何惜此头!”至今震憾人心。 (学生高声朗读吉鸿昌的诗句,情绪较为激动) 师:很好。 生:为了国家昌盛,民族富强,近代维新派领袖谭嗣同与友人维新变法却遭受失败。在被推上断头台时还慷慨陈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四首爱国古诗(手指屏幕。投影本堂学习目标), 同学们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首先请大家欣赏四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正音正字,并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思考题;教师播放录音;屏幕上出现了与诗文有关的画面、文字。) 生:(静静地欣赏)…… 师:我们一共听读了四首诗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小组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热烈地朗读并前后左右讨论)…… 师:(一边在行间巡视,一边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并大胆向同学陈述出来,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同时提示学生: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依据可以是你对诗中意境的体会,也可以是你了解到的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诗人当时的生活境遇。) …… 师:请安静。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谁先讲?勇者争先。 生:我们这一组讨论的是《春望》。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师:何以见之? 生:“国破山河在”一句: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但在诗人眼里唐王朝的江山依然存在,这表现了他爱国的感情。 师:“破”到什么程度,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生:“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说明草长得多,城市是荒凉的。这是战争带来的结果。 师:此情此景,诗人有没有感触呢? 生:有。“感时花溅泪。” 师:从“国破”到“草木深”到“感时”,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忧伤国事。那“思家”呢?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家书”“万金”“搔”“更短”都可以看出诗人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师:理解一首诗仅仅从字面上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当时的生活境遇。 请同学们看屏幕: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写于757年三月。写作此诗时,诗人才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想起远在鄜州乡村的妻小,竟有感而发。看了这一段文字后,同学们或许跟诗人的心意更相通了。那么,其它的一些诗呢? 生:我们这一组讨论的是《过零丁洋》。这首诗诗人回忆了自己艰难的生活经历,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师:你竟能从诗中读出诗人艰难的生活经历,真不简单。是从字面上读出来的,还是看了其它的参考资料? 生:看的资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