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早上好! 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第九课古诗四首中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动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入情朗读,感知诗歌的情感。 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③探究诗人的内在情感,明确忧国爱国是文化之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①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②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陶冶性情,培养崇高的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深沉的思想情感。 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希巧妙而关键的问题激发学生疑问,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老师要巧于点拨,打通筋脉,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为学习设计教学”,只有对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 初二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自信心正在增进,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他们的思维活跃,表现也非常自信。他们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但他们只有十三四岁,由于知识经验的缺陷,由于学力的有限,往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相当有限,分析、解决问题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这就决定了我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需要符合其实际能力,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鉴于此,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法学法构想) 三:教法学法构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领先、带动全面法、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情境创设法。 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画面,并且配音朗读《过零丁洋》和夏明翰的《就义诗》,以及简单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这样以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2、 朗读领先、带动全面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分析讲解。于是我将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老师范读、学生的赛读、表情读,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酿造情境氛围。当然,我们不做逐字逐句的讲解,也不会设计成孤立的朗读。教师要善于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3、分组讨论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强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我在教学中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他们积极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环节 基于以上种种,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应当设计精彩的开场白“粘”住学生,于是我采用前面说到的情境创设法来引入课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分析研读:《过零丁洋》 1、学生阅读作者简介与背景知识。思考: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2、诵读感知: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听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 (2)听名家朗读,学生调整自己对诗歌的朗读处理。 (3)老师提出“诵诗擂台赛”。男女生各出一名代表,老师也可友情表演。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 (4)我这时借采访优胜者引导 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悲壮。 3、分组讨论: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②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③ 颈联中“惶恐”、“零丁” 有何含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④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