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此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是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而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是他用生死不渝的耿耿丹心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铸就的千古绝唱!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对诗人生平遭遇的回顾。由个人身世写起,用“入仕”和“勤王”的主要经历概其一生,追述了入仕为官和参加抗元斗争的艰难辛酸。“干戈寥落”既指宋末像文天祥这样的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又暗含了诗人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慨,对投降派的无情谴责!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身世浮沉雨打萍”紧承上联,两个形象的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国家、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清醒认识。国运惨淡,危如累卵,如风中飘零的柳絮,不能自持;个人身世,几经沉浮,如雨打风吹的浮萍,孤苦无依。
在这生死存亡的形势下,诗人对前两年未能逆转败局,未能改变国家前途命运惶恐不安、遗恨不已,同时对自己的孤立无援倍觉痛心。往日恨、今日情与地名暗合,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地艺术构思化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深沉喟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意双关,把纪实和书写特有的心情结合的天衣无缝。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悲怆沉郁。
诗的前六句将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交织着诗人的家国之恨、忧愤之情,情辞哀苦,感情浓郁。尾联却宕开一笔,用诤诤的誓言,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坦然地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难免一死,为民族、为国家保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光照千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美德的最高体现。
这两句 诗直抒胸臆,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 浩然正气。出语斩钉截铁,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中心:诗人通过写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遭遇,表明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献身气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