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杜伟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乖舛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学熏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必要的常识,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5.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教学设想。
1.《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应从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少年鲁迅在游戏和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客观地把握课文的主题。其中的精彩片段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和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2.《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节选,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其感人的情节,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语带双关的标题,充分解读父女之间的深切关爱,了解课文巧妙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师长的教养。
3.《丑小鸭》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要了解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认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寓意,掌握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本文,可以介绍作者安徒生以及童话的写作特点。
4.《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但教师不必刻意从成长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还应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5.《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教学本文,除了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知道,他曾经因为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2.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选取重点章节,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
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
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明确:
a .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b.第一部分 1-8段,第二部分9-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 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 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
a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2.四人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合作、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集中、归纳、明确: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