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擂台赛: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其他学生当评委。(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交流的土壤,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口语交际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学生的练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练说的舞台。在本环节中,就设计了“角色体验”擂台赛这个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模拟劝说,大家互说互评,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适时插话补充。人人参与,个个有感而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这种模拟角色的体验活动,不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学生在有理有据的劝说中学会树立自己鲜明的观点,让自己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语言表达更加清晰、临时反应更加迅速,而且角色表演也让学生的综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导语: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文明的现象需要我们真诚的劝说。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请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的劝说?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1)每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练习劝说。
(2)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明修养的养成需要情境来实现。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所以在拓展劝说的环节里,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常态并够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这才真正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工具性的特点。同时,多种不同情境的创设,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象、目的的不同,则劝说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样,在实际交际中,学生才会体会到交际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小结:
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第三部分:板书设计
, ; 以理服人
劝说
以情感人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集中体现了“劝说”语言的特点,同时也清楚地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得体的劝说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技巧,让学生明白,只有“情”、“理”结合,劝说才会成功。】
以上,是我对口语交际课《劝说》的教学设计,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口语交际·珍惜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九年责任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围绕“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这两个重要切入口,讨论交换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应当投身环保,关爱家园,并付诸举动。
㈡教学目的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当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换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㈢教学重点
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当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㈣教学难点
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换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㈤课前筹备
1、筹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及相关材料。
2、筹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糟蹋、破坏家园的不良行动。
二、说教法
本次口语交际话题贴近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课前搜集了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充分施展主导作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通过创设情境和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珍惜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惜资源,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整堂课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课前的查找材料,课堂的合作交换的学习方式,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交换,充分施展学生的自动性与发展性。
四、说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地球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简介地球。
2.师小结,引言导入课题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㈡自读提醒,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醒,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板书)
㈢讨论交换,了解地球及我国环境状况(“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筹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换,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