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八年级第二学期 >> 教材分析教案 >> 正文

 

兵车行


                      文/冯 伟
 
  [导学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中国文学史》,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 书出版社1519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 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 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 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 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 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设计B
 比较阅读
 比较《兵车行》和李白《古风·其十九》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阅读
 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 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鲜明。
 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 的开边黩武。《丽 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 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 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 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 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 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
 设计C
 阅读训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参考答案]
 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材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兵车行,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诗四首
    记念刘和珍君
    《宽容》序言
    五人墓碑记
    病梅馆记
    为了忘却的记念
    拿来主义
    鸿门宴
    过秦论
    鸿门宴
    《诗经》三首
    蜀道难
    审美的语文教育三境界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问题?
    我的老师
    茶馆(第一课时)
    窦娥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死水
    沁园春·长沙
    再别康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将进酒
    中国古诗
    最后一课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
    墙上的斑点
    人生的境界
    麦琪的礼物
    离骚
    沁园春·长沙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阿Q正传
    绿色蝈蝈
    中国当代诗四首
    灯下漫笔
    变形记
    人生的境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是什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青少年心理障碍不容忽视
    雷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孔雀东南飞
    简笔与繁笔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秋水
    不是研究性学习的教案《北京的胡同》…
    过万重山漫想
    缘何高学历者心理问题多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话题作文训练》教…
    赞美(穆旦)
    纪念刘和珍君
    世说新语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套中人(创新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网友来稿,优质教…
    端午日
    重读《项链》
    《记忆》说案
    孔乙己
    陶罐和铁罐(论坛精华帖)
    陶罐和铁罐(论坛精华帖)
    我与地坛
    过万重山漫想
    看云识天气
    《秋天》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
    关于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几点思考
    巧用辞格靓语言 ——作文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学习指要
    谁是最可爱的人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语文复习教案(论坛…
    吾家有女初长成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我…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三种
    高中第一册  第二单元
    最后一课
    化石吟
    兰亭集序
    月亮上的足迹
    山市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七年级 上册  四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七年级 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
    风筝
    羚羊木雕
    散步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一堂亮点闪烁的作文课——“我说我家…
    忆江南
    宋定伯捉鬼
    句式仿写
    爱莲说
    晨霜
    春雨
    话说君子兰
    钱塘湖春行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一棵小桃树
    愚公移山
    我的叔叔于勒
    峡江寺飞泉亭记
    竹颂
    七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
    皇帝的新装
    郭沫若诗两首
    皇帝的新装
    蜀道难
    [初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将进酒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
    五峰游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鱼我所欲也
    记念刘和珍君
    敬畏生命
    变形记
    紫藤萝瀑布
    提醒幸福
    白蝴蝶之恋
    纪念白求恩
    小橘灯
    游山西村
    勇气
    《梅岭》三章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琵琶行
    大自然的语言
    少一分束缚,让语文课上出精彩
    琵琶行
    我的叔叔于勒
    不朽的失眠(论坛精华帖)
    麦琪的礼物(论坛精华帖)
    越巫
    研究性学习教案——错别字的诊治(初…
    陋室铭
    等待戈多(节选)
    诗两首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社戏
    范进中举
    过万重山漫想
    项脊轩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第一课时…

    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给朱元思书》说课稿
    短语和句子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
    墙上的斑点
    变形记
    阿Q正传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山中访友
    七根火柴
    写好人物心理描写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
    报任安书教案
    寓言四则《画眉与猪》
    老舍自传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
    为你打开一扇门
    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作文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小作文练习及讲评
    古诗
    百年孤独(节选)
    往事依依
    幼时记趣
    人生的境界
    沁园春·长沙
    乡愁(论坛精华帖)
    [初五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怀疑与…
    乡愁
    闲情记趣

    我的叔叔于勒

    高一新教材《采访》能力训练示范课教…
    古代诗歌五首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