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就是底色教育
孙云晓
在我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但渐渐地就变得千差万别,如《三字经》开篇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的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顺顺当当,越来越好;一类是问题不断,越来越差;夹在中间的一类是忽上忽下,难以预料。奥妙何在?一句话:孩子的差别几乎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别。
丁丁就是一个顺顺当当越来越好的孩子。他于2002年高中毕业。因为高三数学竞赛获全国中学生联赛一等奖和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获得北京市中学生银帆奖,他被保送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学习。保送的同时他参加高考,连同加分取得了656分的成绩,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为62 1分。如今丁丁已经在清华大学完成了本硕连读,以优异的学业水平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建筑设计学博士学位。
丁丁并非超常儿童,而是一个极普通的孩子,上初中时身高才l米42,智商测试仅为良好,这个结果表明他并不属于那种智力出类拔萃的孩子,比起那些中学毕业就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孩子他很逊色,也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特殊经历。这孩子就在这平平常常中长大了,用普通人的方式经历着普通人成长的过程,扎扎实实地走出人生奠基的每一步。
如果说丁丁有什么优势,或许可以说,他生活在一个家风淳朴而又有现代追求的教师家庭。丁丁的母亲曲艳霞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的母亲做过幼儿园的保育教师,父亲开始是工人后来是工程师。他们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以自己的善良、淳朴和智慧,教育和熏陶着我们,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70年代中期,我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后来担任副校长、校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领导干部。我的先生叫简名,曾和我同在一所学校里工作。”
提醒读者朋友一句话,不要以为是教师就可以轻轻松松把孩子教育好,有时候结果恰恰相反,因为教师的孩子“抗药性”强,他们听到的说教太多了,可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曲艳霞老师的绝招是什么呢?她认为,孩子小时候的“基础教育”会起到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作用。她说:“回过头来看看,实际上我认认真真教育孩子就是从丁丁的0岁到10岁,整10年,10岁正是孩子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因为有了这10年的‘基础教育’,儿子以后的成长越来越好,省了我很多心。”
细想一下,家庭教育最本质的功能恰恰就是底色教育。从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说,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岁至20岁则进入对父母的轻视期。显然,孩子1 0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底色教育得失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曲艳霞老师是怎么进行底色教育的呢?
丁丁两岁多的时候,一次自己拿着指甲刀要剪指甲,曲老师担心他太小可能剪到手,就向他要指甲刀。他不给,曲老师硬是要了过来。他大哭起来。先生看见儿子哭,就过来大声问“怎么啦”。丁丁一见到爸爸居然边哭边喊“我妈打我”。曲老师想,小孩子对自己认为的委屈原来是可以很夸张的,她并不太理会,以为小孩子哭一会儿哄哄就会好的。没想到先生却对儿子大声说:“你快别哭了,你妈打你,我打你妈!”说着抬起手就朝曲老师打来,边向下落手,边向曲老师使眼色。曲老师明白了,先生这是在哄孩子不哭,但她不接受这个方法,便大声喝止先生并同时抓住他要下落的手。曲老师想,我必须给儿子一种震慑,让他从小知道,做错了事谁护着都不行。丁丁的小心眼灵着呢,一看爸爸要动手打妈妈也不灵,就停止了哭喊。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妈妈正义凛然的形象,会给幼年的孩子极大的震撼,而曲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能让孩子养成任性的坏习惯。她说大人总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用这种简单的办法哄孩子,逗孩子,其实孩子的小心眼什么都明白:噢!我一哭,一说我妈打我,我爸就可以帮助我打妈妈,那以后只要妈妈没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可以如法炮制。久而久之,大人在孩子的心目中还能有什么威信,还不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吗?
曲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却对他正当的兴趣发展给予特别的支持。儿子三岁半的时候,他们分到了一套两居室。带着儿子收拾新房子时,儿子高兴地从这个屋跑到那个屋,一会儿就听不见声音了,不知在鼓捣什么。爸爸妈妈干活在兴头上,谁也不注意他。过了好长时间,儿子忽然跑过来,兴奋地拉着妈妈:“妈妈!你看!”顺着他的小手,蹲下来,曲老师在刚刚刷好的墙上看到了一溜长长的形状如下的涂鸦画:
□—— □—— □—— □—— □——
“这是谁画的呀?”曲老师奇怪地问。
“我呀!”儿子高兴地回答。
“你画的这是什么呀?” 曲老师更奇怪了。
“苍蝇拍呀!”
啊!曲老师恍然大悟。大人对苍蝇拍的印象是竖着的,而小孩子却认为是躺着的,所以她没看出来,真是有意思。
“你拿什么画的?”
“钥匙啊!”儿子举起了房门的钥匙。
刚刚刷好的墙壁上,一溜躺着的“苍蝇拍”,儿子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兴奋不已。这一溜苍蝇拍虽然破坏了墙面的干净,但曲老师发现了儿子对绘画的兴趣和观察力,她也兴奋不已!她有一种感觉,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特长的潜能,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曲老师高兴地夸奖丁丁:“你真有本事,还会画苍蝇拍了,但是不要在墙上乱画,那是妈妈刚刷好的。”儿子却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根本不听妈妈的建议,继续找地方接着画他的苍蝇拍去了。这最早的涂鸦画,一直留在曲老师家的墙上,直到15年以后他们搬离。
这两个故事一抑一扬,鲜明地体现出了底色教育的导向,抑的是不良行为,扬的是良好行为,其目标就是长期坚持,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