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美国“成长”记
《中国青年报》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三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曾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她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让孩子独立做“人”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现在3岁半的三猪饿了能自己烤面包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
美国人牙齿大多经过矫正,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笑容很重要。蔡真妮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牙不好,想矫正牙齿,她妈妈嫌贵,觉得不耽误吃饭就行了。女孩本来就内向,现在笑得越来越少,走路都是低着头。而美国的孩子即使脸上长个青春痘,家长也马上带孩子去看医生。所以那些孩子个个都觉得自己很重要。
美国父母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极其看重。
有天下午,邻居茹娜让蔡真妮的大儿子小州帮她家割草,蔡真妮也领着三猪在外边玩。突然,她看见茹娜4岁半的儿子卡顿,慌张地从身边跑过。割完草,小州问妈妈有没有拿工钱,蔡真妮说:没有啊!原来茹娜要出门,把装着割草工钱的信封放在信箱里,等小州完工了,却发现信箱里是空的。
做晚饭时,门铃响了,蔡真妮开门一看,是卡顿和妈妈茹娜站在门外。卡顿两眼通红,手里拿着一个破损的信封递过来,信封上写着:给小州,茹娜。
“对不起,我知道做错了,我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卡顿抽泣着说,蔡真妮一下恍然大悟。
卡顿的妈妈讲,她发现儿子在房间里鬼鬼祟祟的,进去一看,结果在枕头底下找到了钱。证实是小州的钱后,她马上领儿子还钱、道歉来了。
送走了卡顿母子,一个念头不停地在蔡真妮脑子里转悠:假如三猪偷了钱,我是否也会有勇气领孩子上门道歉?
痛苦的“time out”
没出国时,蔡真妮认为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确合理且立竿见影的办法。而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很严重,华人老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老严来美国的奋斗目标是当科学院院士,得诺贝尔奖。岂料他的远大前程,竟断送在自己的几巴掌上。
老严有一回辅导女儿学习,一个问题讲了若干遍女儿仍是不懂,老严打了女儿两巴掌。第二天上学,老师见孩子胳膊上有淤痕,问怎么回事,孩子说是爸爸打的。老师马上通知校长,详细询问孩子挨打的细节,最后通知了警察。很快,老严收到警局通知,他被控虐待女儿。最后,老严被判虐待罪成立,剥夺孩子的抚养权,罚社区劳动几百小时。
判决后不久,老板找了个借口炒了他的鱿鱼。老严满世界地发简历,可没一家单位接收他,因为他有“犯罪记录”。
千万不能打!于是,蔡真妮试着用美国方式惩罚犯了错的孩子,这个办法叫“time out”,就是让犯错的小孩单独待在某个地方反省。老外使这招特管用。
三猪因为特别调皮,在他3岁时,蔡真妮不得已就使了这一招。蔡真妮把三猪放进封闭阳台。阳台有落地门和屋里连着,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内人在干什么。“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屋里又说又笑地吃东西,他趴在门上看着,两只小手使劲拍门上的玻璃,嘴里喊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看我们都不理他,小嘴慢慢地瘪起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小州看不下去,说:妈妈,让他进来吧!我说再等等,这才一分钟呢。”又过了两分钟,小脸憋得通红的三猪才被放进来,他扑到妈妈身上抽噎不已。
效果是显著的。后来,只要三猪一调皮,当妈的指指阳台,说一句“Time out”,他马上就老实了。但也落下了后遗症,三猪从此不单独到阳台。
这让蔡真妮反思: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还是要少用,不得不用时,也要点到为止。
美式教育的“绝活”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跟家长单独谈,讲孩子这学期有哪些进步。说的全是好话,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知道凯莉话多,蔡真妮忍不住问:她喜欢说话,会不会影响到你上课呢?结果老师乐呵呵地说:“凯莉太开朗了,我非常喜欢。她哪天没来上课,我会觉得教室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没有了生气。”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大家轮流当,人人都有资格上讲台演说。小孩子讲话磕磕巴巴的没有章法,可老师同学都热烈鼓掌,夸你太棒了!
蔡真妮留心观察后发现,在美国,教师受到的基本训练就是如此,他们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来表扬,忽略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小孩子好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好,而缺点却被慢慢地弱化了。
蔡真妮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绝活”——鼓励。
三猪的老师给过蔡真妮《101种表扬孩子的话》一书,蔡真妮看了大受启发。
这里边的好多话,现在常挂在她的嘴边:Excellent! (太出色了),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What a great imagination!(多妙的想象);Super work! (超级棒);I am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really tried!(你确实尽力了)……
最后一句是:常对孩子说“I love you”。蔡真妮特别提醒道:这句“我爱你”,一定要挂在嘴上,时常对孩子讲。
给孩子自己的天空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学一门乐器,由学生自己选。因为小孩还在长,乐器一般先不买,由家长到店里租。
蔡真妮没料到凯莉选了中提琴,小提琴在乐队里可以拉到首席,而中提琴在乐队里只是个伴奏的。况且老公的姐姐家有一把现成的小提琴,于是她做女儿的思想工作:你就学小提琴吧,一样的。“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中提琴的声音好听。”凯莉坚持不换。
“毕竟学琴的是凯莉,她有这个选择的权利,我得尊重她,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
时至今日,蔡真妮仍感到对不起大儿子。刚来美国时,她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小州,现在想想心里很愧疚。但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国外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勤劳的孩子。
从高中开始,小州就打工挣钱,除了在餐馆工作外,他还为周围的邻居夏天割草、冬天除雪。妈妈忙不过来时,只要喊他帮忙,小州二话不说,马上洗碗、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美国的高中生自己选课、做论文,跟国内的大学生一样。小州带回家一份选课单,蔡真妮仔细数了数,整个高中期间一共有120多门课可以选。课分得特别细,像音乐课,就包括:音乐理论、电子配乐、钢琴、古典吉他、爵士乐等14门科目。英语部分,开设了大学英语、演讲、写作、新闻采访、语法、美国文学、戏剧创作等26门课。就连家政这类课,也细分为烹饪科学、生活管理技能、室内设计、驾驶员教育等。
蔡真妮明显地感觉,美国的高中,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技能、自理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看我儿子的高中生活,那么丰富多彩。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蔡真妮在国内有个表姐,她女儿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表姐从小到大不要孩子干一点活。高考前三个月,表姐的女儿一人得了三项优秀学生奖,有同学妒忌,对她挖苦讽刺。本来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伤又不知怎么处理,加上高考的压力,表姐的女儿精神崩溃了:只要一想到上学,就头疼得满地打滚。表姐只得领着女儿四处求医。
蔡真妮觉得表姐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有问题。“事事操心,代替孩子做选择,实际上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国父母最喜欢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
也许,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父母们,都要习惯一件事: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别紧紧抓牢孩子不撒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