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导读
|
查询高中教案说课的详细结果
|
行为,成为不屑一驳的笑柄了。语言简洁、犀利,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运用:(翻译)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名题讲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2000年全国高考题 )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奉绿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讲析:这种题型是对文章内容的综合考查,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能力,近几年高考中运用频繁。这类题的解答,要理清文章的情节层次、人物性格关系、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本题 选 A。注意题干是围绕“父子清慎”设问,③⑥与此基本为关,第⑤句似有此意,但实际上的做法并不能体现“慎”,故③⑤⑥三句均应排除。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为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得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讲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常有对整体文意进行转述与分析的题型。这类题 目的解答应建立在对原文词句的正确把握和前后文意的连贯理解上。该题C项错误。因前文“后因他信,具以白质”的意思不是这位都督告诉胡质而是胡威写信告诉父亲的,因而题中“善于逢迎”“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殊为不妥。此外,亦可从找不出A、B、D三项的错误中产生对C项的怀疑。 【风景剪辑】 剪辑1: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注: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唯轼与辙,仅存不亡”(《祭亡妻文》)。本文即论说二子取名轼、辙的原因,说明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苏辙一生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 剪辑2:
上一页 [1] [2] [3] [4] [5] [6]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中教案说课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导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高 一新教材《采访》能力高训练示范课教学计 |
下一篇文章: 《雷雨》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