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导读
|
查询高中教案说课的详细结果
|
历史教训,实际上是一独立成篇的政论文。重点要注意学习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述后唐庄宗由盛而衰的变化,然后议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阐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观点。这样,文章简短,语言精练,但气势如虹。 此外,还要仔细领会文中对称句、反问句、感叹句等的表达效果和认真归纳“与”“归”“易”“告”“举”“所以”等词的多义和活用现象。 【思路结构】 因为文章是在史传之后就史论理,因而便不必再详叙具体史实,直接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提出中心论题。这样就能醒人耳目,且为全文定下论证基调。要得出历史结论还摆事实,讲道理,因而接下来便叙庄宗的得失盛衰的历史过程,最后针对庄宗的得失盛衰进行议论,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样一写,全文的条理就清晰了,结构也就严谨了。 结构图 : 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证:以后唐庄宗为例: 事 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失——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理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J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疑难指津】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上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何规律?名词在古汉语中往往活用为动词,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其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其规律主要有:①名词带宾语(含代词)时,活用为动词,如“函梁君臣之首”;②助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介词“于”前的名词(若加中无另外的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于)霸上”;④“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语言揣摩】 1.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评析: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运用:(翻译)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主要不是因为人事吗?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一段已明确总结出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而且,从更深一层看,这一句的含义超出了具体的政治历史范畴,具有更普遍的人生哲理意义。意味犹为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广泛性。且以类比结构和反问句式出现,既显得有说服力,又发深省。 运用:(翻译) 灾难忧患常常是从细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也往往被他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名题讲析】 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4分)(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口口,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19.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2分) 20.写出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3分) 文章止于润身( 只、仅 )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罪或案件 ) 其平居教他子弟( 平时 ) 21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3分)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夫常求其生 (2)——犹失之死 (3)——而世常求其死也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译文:---你的父亲为官时,常常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 息。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 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讲析 :本段文字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所设四题角度各不相同,均为学习古文的重要知识点。19题考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像欧阳修、苏轼、李白、杜甫、韩愈、王安石等这样的大家一定要深入了解其字号、谥号、书名、籍贯、作品、书斋、官职等基本情况;20题考实词虚词的多义现象,一定要能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文意、句意加以迁移。高中阶段要求掌握300多个常用实词32个常用虚词。21题考句式。该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实际上是一个多重复句,包含了三个分句的意思,要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分析。22题考句子翻译。其中关键的是要明了句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象“烛”“生”“死”分别是活用为动词、使动词、动词。&n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中教案说课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导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高 一新教材《采访》能力高训练示范课教学计 |
下一篇文章: 《雷雨》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