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课题小论文)
|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这句话是对烈士死难的评价,句中“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暂时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请愿虽然失败了,但它产生了深远的意义:①那些“苟活者”在烈士精神的鼓舞下,有转向革命的可能,壮大革命的力量;② 将使真正的革命者更加勇猛地进行斗争。
5、“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些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是靠单句的段落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独特的内涵,俨然有力扛千钧之势。
6、“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作者是极度愤怒的,但“愤怒”二字全文只出现了一次。很明显,作者绝非真正出离愤怒,他若出离,乃是出离愤怒的外壳而进入愤怒的核心。他的愤怒,闪烁在人眼前的,不是一团烈火而是一团冷焰,这团冷焰燃起的激情,却成为燎原之火的先声。
7、“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第一节、第二节出现两次,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第一个“必要”是说要悼念刘和珍,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
撰稿:课题三组 执笔:候帅 高一(23)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一、研究的目的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不少同学对其写作目的不很清楚,以致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希望通过此研究报告使同学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有更深入地了解。
二、研究的步骤
1、研究课文写作时的社会背景;
2、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3、集合全组成员的智慧,撰写报告;
三、探究成果
这篇文章写于民国15年(即1926年),当时正值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时期,鲁迅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等进步青年被杀害,鲁迅由感而发,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题目中有“纪念”二字,第三节回忆刘和珍的往事,后又引用陶潜诗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都体现了作者写作目的一:怀念、赞颂死者(以刘和珍君为首的进步爱国的青年)。
作者记述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杀害的情形,句句充满了愤怒,“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又指责了流言家的卑鄙、下劣。这是写作目的二。
第三个目的是号召人们改变斗争方式,更加勇猛地前进。鲁迅先生指出:“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是不主张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的。这在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中均有体现。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撰稿:课题四组 执笔:赵友存 高一(23)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一、研究目的
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二、研究步骤
(1)细读课文,分清文章段落联系;
(2)参考材料,拟订课文思路,结构框架;
(3)结合各组员提供的材料,拟订研究报告;
三、研究结果
这篇课文共七小结,按照作者悲愤的感情这一线索,可将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节)主要写纪念的目的。
第一节写鲁迅先生参加追悼会,程君希望作者为刘和珍君写些什么。此时,烈士的鲜血,社会的黑暗使鲁迅极度愤怒,从而使鲁迅认为有理由要写作。极度愤怒的鲁迅也认识到,有必要通过写作来唤醒民众,这是第二节的内容,也是写作的必要。
第二部分:(3-5节)写鲁迅先生回忆过去,引出纪念的内容。
第三节写作者回忆与刘和珍的交往。本节多次写到刘和珍君的笑容,这与敌人的残酷相对比,更显出敌人的下劣凶残,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情。
第四节交代遇害事实,在这一节的行文中饱含着作者的愤怒与哀切,敌人的下劣凶残又一次激起鲁迅先生的愤怒。
第五节主要写遇害经过,极度悲愤的鲁迅先生将热血青年被杀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以沉痛的笔调不仅刻画出了青年的英勇,而且把反动派的本质揭示的淋漓尽至,尽显鲁迅先生情感的悲愤。
第三部分:(6-7节)写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总结。
第六节主要写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总结,作者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对烈土的哀悼,又以形象的比喻告诫青年要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
第七节写鲁迅先生阐释有关死难的意义,对烈士们进行了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探求出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笔墨至此,作者也已悲愤到极点。
全文以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为线索,将文章各节连为一有机整体,围绕着“纪念”这一主题层层展开。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连接各部分的桥梁,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的情感分析
撰稿:课题五组 执笔:刘全醒 高一(23)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
二、研究步骤
1、分配任务;
2、研读,探究,并写草稿;
3、整理稿件,撰写报告;
三、报告正文
1、第一部分是作者交代本文写作的缘由,感情基调是悲哀,愤怒的,作者决心要用手中的笔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
2、第二部分中“哀痛者和幸福者”指代的对象是“真的猛士”,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忘却的救主”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意在说明有些人在短短的两星期内就把我们的猛士给忘却了,作者对这些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所以提出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作者情感的飞跃抒发了他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这也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3、第三部分中作者对刘和珍的哀悼和赞美之情在此节中有深刻体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对自己的严剖,来表示对逝者极大的尊重。另外,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和蔼”则刻画出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充满赞美,这就更衬出下文作者得知段政府诬其为“暴徒”的激愤。
4、第四部分主要叙述得知噩耗时的惊愕,再抒愤慨之情。揭露和控诉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恶毒。表现了作者的憎恶与不齿。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诬诌被害者为“暴徒”,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说青年是被人利用的。他们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还用“文”的一手进行思想欺诈,作者对这两手是极为悲愤的。这样做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爱国志士转向革命,这将是革命前的沉默;要么悲观失望,民族在黑暗中一步步走向灭亡。这是作者最大愤怒的表现,也是革命的号召,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烈的期待。
5、第五部分中“但是,我还有话要说”是作者针对段祺瑞政府把学生诬蔑为“暴徒”和反动文人的流言进行反驳,感情激愤,揭露了反动当局的残暴和流言家的卑劣,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在记叙刘和珍等遇难情景时,描绘了她们沉勇、友爱的形象,映衬和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对烈士死去的悲痛,同时对刘和珍等“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加以高歌赞颂,“惊心动魄”指出了她们的行为和精神震撼人心。而下面紧接着写道:“中国军人的……抹杀了。”其中的“伟绩”与“武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最后作者怀着满腔的悲痛与义愤写道:“但是中外……血污。”这是对反动派的怒斥,再次表现了作者已“出离了”愤怒。
6、第六部分中有这么一句:“时间永……流言的种子”。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是在人民心中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响,一是段政府的纵容。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希望人民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同时也对段祺瑞政府作了强烈的谴责。
7、文章的第七部分再一次重复“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再一次重证了当局者的凶残行径和统治者“钢枪加夹口钳”的统治方式。作者在这里重又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并与下文写“一是当局……之从容”作映衬,这更加体了现作者对“当局者”和“流言家”的不齿与愤怒,以及对“中国的女性”的热情赞美。然而,仅仅依靠请愿,虽然精神可嘉,也会有一定影响,却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作者在这里表露出的是对死伤者的惋惜和希望爱国青年不要再白白流血的感情。这一次请愿,虽然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根本问题,但给广大麻木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丝“微茫”希望,还是值得肯定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则体现了作者对革命的热切期盼。最后一句是全文的思想的浓缩,是作者感情的聚合点。
8、综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的哀悼、赞美与惋惜,又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无以言说的憎恶;同时,还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唾弃和抨击,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
以上就是我们对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情感分析。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课题小论文)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 |
下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