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文/赵富良 上课班级:南京市郑和外校初二(9)班 执教者:南京市郑和外校 赵富良 师:我们中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时不小心浪费了一些粮食,我们的父母会敲敲桌子说,谁知盘中餐—— 生(集体):粒粒皆辛苦。 师:非常好。或者当我们在家里玩耍,浪费了时间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会告诫我们说,少壮—— 生(集体):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再或者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生(集体):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非常好,不必再举太多的例子,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然而,更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却是那些带着忧伤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师:“乡愁”,当我们轻声朗读这两个字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前预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情感?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淡淡的怅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种忧伤。 师:很好,这正是诗人在诗歌中所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之美,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境产生呢?诗歌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悄悄地将忧伤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中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乡愁”,一起在“乡愁”中漫步!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翻到103页,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哪位同学告诉我,余光中和席慕蓉是何处的诗人? 生: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台湾人。 师:很好,他们都是台湾诗人。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我们再了解得稍微详细一些。请大家看屏幕。先看余光中。(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余光中的介绍)(生朗读) 师:《乡愁》写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台,当时他年方—— 生(集体):22岁。 师:大家要记住这个数字,22岁到台湾。好,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诗人——席慕蓉。(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席慕蓉的介绍)(生朗读) 师:余光中的诗写于1972年。席慕蓉的诗写于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两首《乡愁》。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欣赏诗歌的四个乐章。(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生朗读)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用心地体会一下诗中的那样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我读完之后,也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师朗读)(生朗读) 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节,感受一下我的朗读和大家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师朗读)(生朗读) 师: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 生(集体):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点击鼠标,音乐停) 师:《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我非常不忍心把我们的同学分成两块,我右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我左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向右)当然你可以说我对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说我对余光中特别有感觉,你也可以背离你的组织,去自由欣赏。 师: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几分钟后) 师: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诗里面有些词语、有些句子还不太理解?(没有同学举手) 师:没有,那就请同学开始发言了。先看甲方。 生:我所要讲的是《乡愁》这首诗,就是余光中写的,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形容词,比如说在每一节里面,第二句话“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都很有味道,我就从第一节开始说,好吗? 师:好。 生:“小小的邮票”说明邮票很小,但是却把年轻的作者和他亲爱的母亲分别两地。 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却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生:对,还有那个“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却把作者与他美丽的新娘分隔两地。 师:一张“窄窄的船票”却造成了宽宽的伤痕。 生:对呀,还有“矮矮的坟墓”,坟墓只不过是一个包裹着他母亲躯体的土包,但是却把他与他亲爱的母亲生死相隔。 师:这是一种无比的悲痛。 生:嗯,还有那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把作者的祖国相隔两地。 师:海峡是否真的很浅? 生:海峡当然非常深,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海峡”呢? 生:我觉得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奈。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师:更显出作者思念家乡的一种急切心情,非常好! 师:别急着坐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还有什么地方讲到“浅浅的”? 生:“浅浅的天河。” 师:很好,“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么你说这边的海峡宽不宽广? 生: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吧! 师:哪个词语能看出来? 生:“一湾。” 师:一个“湾”字,写出海峡非常宽广!这个“湾”字还有什么含义? 生:我觉得好像是绕来绕去,非常曲折。 师: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对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从中来? 师:正因为这样,诗歌带着一种很自然的淡淡的忧伤。那么怎样才能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怎样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怅?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怎样才能让作者不再有乡愁? 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作者回他的家乡,见他的故土。 师:但是现在不能回去,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仅仅只有一个海峡。 生:那就是他盼望着祖国两地早日统一。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这正是这一首诗境界高妙的地方。 师:大家欣赏得非常出色。我们把最后一节再来朗读一下,就更能体会作者心中那种难以抑制的惆怅。特别要注意,为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大陆”要停顿那么长时间?然后才缓缓地道出“在那头”。(师生朗读) 师:停顿最好再长一些。(师朗读)大陆可以望见,却不可以达到!真是可望而—— 生(集体):不可及。 师:这才是忧伤的根源。(师生朗读最后一句,朗读最后一节) 师: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好,下面来看一看席慕蓉这一方,乙方。 生:我觉得这一首诗的每一节都有不少词可以让人来体会。比如说第一节的“清远”,“清远”首先给人一种感受,声音非常空旷,它给人一种很大的空间感觉。 师:很好,而且这个笛声,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李益的一首诗:不知何处吹芦管—— 生:一夜征人尽望乡。 生:还有那个“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节,古诗不是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而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作者却在异地孤单地看着月亮,想着家人,写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种孤单感觉。 师:不是中秋节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好一点。将李白全诗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很好,继续往下。 生:还有第二节的“模糊”。“模糊”给人一种感觉是朦朦胧胧的。而她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也可以体现出[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小院》说课稿 |
下一篇文章: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第六单元阅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