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并序)
|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理解为这是表现了刘兰芝的性格刚强。其实结合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自请遣归的举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瑰,更是其思想情感的流露。
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刘兰芝与焦仲卿概莫能外。而婚后的生活怎样呢?刘兰芝这样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觉很不好。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抱怨“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抱怨婆婆待她很苛刻、抱怨“君家妇难为”,对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失望,也表现出她对焦仲卿这时并没有什么感情,因为爱一个人就会努力包容与他有关的一切,而刘兰芝自请遣归的举动正与此截然相反。
现代的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按生活的常理推测,一个自请遣归的妻子绝对不会回娘家之后再为丈夫守节,而是重新寻找配偶,重新建立家庭。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有让她重新选择的机会,长诗情节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由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刘兰芝这时并不爱焦仲卿,她决意要离开焦家。离开焦仲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焦仲卿一直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诗篇中对此做了很多描述。如一开始他向母亲表白“儿己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被迫休妻时,他向刘兰芝表达自己的心迹:“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分离的时候,更是温情抚慰,山盟海誓,他发出了爱的誓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刘兰芝渐渐被打动了。在丈夫一边被逼无奈服从母亲的旨意要休弃她,一边又真心劝慰她时,她虽有所感动,但仍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来的嫁妆之后,她这样说道:“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当时她的心理仍然是夫妻将要分道扬镳,各自过自己的生活。第二天,在她被遣归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来到车里发出的誓言深深打动了她,情感有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她说:“感君区区怀!”此时她的心弦才被丈夫的爱真正拨动。她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开始有了对未来两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也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这一对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的夫妻,感情原本并不深厚,正是突然的变故——别离,使他们真正相爱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断地有媒人上门提亲,于是刘兄要刘兰芝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其实这里刘兄的行为举止算不上什么“逼嫁”,与焦母相比,可说相当平和。他只是听说妹妹拒绝婚事时“怅然心中烦”,以兄长的口气开导教训了妹妹一番。而刘兰芝对兄长的活没有一点反抗,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为什么不向哥哥求情?原因自然是因为她了解他作为一家之长,“性情暴如雷”,没有商量的余地。在答应婚事的时候,她清醒地看清了现实,心中充满无奈和伤感,但此时并没有萌发死志,还没有殉情的决断。否则以她那刚烈的个性,决不会顺从地去准备嫁衣---“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然后“宴宴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此时她还没有什么抗争的打算和力量,没有要为焦仲卿殉情的心理准备。这是因为她与焦仲卿是在被拆散时,在分离时才真正开始相爱的,在爱的激情中,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缠绵中,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是美好的团聚,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切实地思虑将来的情境,如果将事与愿违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有“同生”的心愿,而还没有“共死”的决定。
让刘兰芝最后选择了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我们看到这时刘兰芝的神态和动作是“蹑履”、“怅然”、“嗟叹”,刘兰芝先说了一番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由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心态是无奈,是痛苦,这是一种屈服于现实,做违心的事情。过违心的日子的痛苦。而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道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我们要注意在两个人的这段对话中,焦仲卿是后开口的,但是却先提出了殉情的意愿,而且是要独自去殉情!这是“独”字表明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情不仅是强烈、专注的,更是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这让刘兰芝深深感动,“何意出此言!”把刘兰芝的这句回答理解成她抱怨焦仲卿不理解她的处境和苦恼不够准确,它表明刘兰芝没有想到焦仲卿对她的爱会是如此执著忘我,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定下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分析刘兰芝对焦仲卿产生爱情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我们不禁要为《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人物思想心理变化过程细致深入的刻画而折服。回头看长诗的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不仅是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气氛,更象征着主人公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而不是遵守封建礼教,“不事二夫”。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努力要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无法忍受婆婆的专制又不爱丈夫时她毅然自请遣归,要重新选择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当她爱上焦仲卿时则对他充满依恋,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以至最后“举身赴清池”,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真爱。这真是一个敢于张扬自我,有着赤子之心的美女子!
八.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句兼用“比”和“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4.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作者邮箱: sjlqf@vip.com.cn
上一页 [1] [2] [3] [4] [5]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孔雀东南飞(并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与朱元思书 |
下一篇文章: 一个都不能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