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 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 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 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自,其) 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 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4、故 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5、适 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吏书
6、令 县令遣媒来 便言多令才 岂合令郎意 莫令事不举 令母在后单
7、劳劳、区区、冥冥、奄奄、寂寂
8、见 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9、 何意致不厚 可怜体无双 终老不复取 谢家来贵门 新妇起严装
却与小姑别 不图子自归 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物缘 叶叶相交通
多谢后世人 汝岂得自由 共事二三年 主簿通语言 本自无教训
五、主题挖掘
1.问题大征讨
⑴本诗的内容提要、概括
①1托物起兴 ②2兰芝自诉 ③3-6 仲卿求情 ④7-8 决心自遣
⑤9-10拜别阿母 ⑥11-12 夫妻明誓 ⑦13 兰芝见母 ⑧14-19 兰芝拒婚
⑨20-24阿兄逼嫁 ⑩25-27 生人死别 28-30仲卿别母 31-32 两人殉情
33 化鸟双飞
⑵结构问题
①划分文章的结构标准有多种,首先按照事件、时间、场所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
事件:离婚---再婚---殉婚
焦刘家合:成婚
焦家:逼分---终分---离分
刘家:拒婚---允婚---成婚
焦刘家合:别婚
公众:谢人。(婚--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全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本应白头偕者,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个内容: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仲卿同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万一的幻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个内容: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②从故事的结构上讲,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部分。
序幕:1节,起兴
开端:2节,第一部分。
发展:3--12节,第二部分。
再发展:13--21节,第三部分。
高潮、结局:22--32节,第四部分。
尾声:33节,第五部分。
③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生人做死别
高潮: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叙事文学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⑶人物形象问题之一-----关于刘兰芝
①诗中有几处写到刘兰芝的肖像?可以看出她的容貌怎样?描写到她的容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的方法?
面容皎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
②诗中几次写到刘兰芝自己的出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样的家庭状况?她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素养如何?
殷富、贤淑、优良
③她在焦仲卿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悲苦、落寞、辛劳、饱受冤屈
④他们夫妻感情如何?
深笃。
⑤她的性情如何?
温柔、贤慧
⑥面对焦母的刁难和嫌弃,她有是怎样表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自信: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有礼、有节、有度: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留待作遗施、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有情、有义、有心: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⑦她听从父兄的安排的思想心态是什么?
独立、服从家长
⑧她徇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忠贞、感激和对焦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