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呼吁(教学实录)
|
查询原文翻译和译文的详细结果
|
我的呼吁 [法]史怀哲
A学习目标: 1.能说出这篇演讲词中作者的主张以及发出呼吁的原因。 2.能就史怀哲的生命伦理科学观作出合理的评价。
B.教学设计: 1.文本: 站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舞台上,面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精英、泰斗,面对那让人艳羡的巨额奖金,很容易像一些娱乐界某些小丑大腕们说的一些感谢张三、李四,感谢时代、祖国的话。但是史怀哲没有这样。他甚至没有总结自己在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是向这批高层次的听众也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义——“重视生命的伦理”,并以此为基点,针对现实中种种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反人道行为,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发出了他个人的呼吁:消灭暴行、防治疫病、制止战争。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深受作者本人哲学、神学观念的影响,因而言辞严密,逻辑性强,同时也明显地烙上慈善的印记。
2.教法: 因学生对敬畏生命伦理学普遍感到陌生,且本文在阐释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文字(开头一、二两节)比较艰深,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发言的思路的基础上适当举例进行阐发。 本文作为阅读材料,除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外,还应该就文本内容作出恰当的评价。可以拿学生思想认识与本文相关内容作比较,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为增强对作者“反战”人道精神的理解,可以适当插入部分战争图片,自制课件,渲染教学情境,深入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3.课时:一课时。
C.教学进程
(课前投影:欢迎**中语界的同仁莅临指导)
一、新课导入:两幅照片 师:让我们一起看两张照片。 [投影1.2003年9月25日,校运会赛场一角(一学生正欲翻越栏杆进入赛场)。2.2003年11月2日,红梅公园(一小女孩持着刚摘下来的花喜笑颜开)。]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1:这样的行为很不文明。应该好好管一管。 生2:把这照片拿到报刊杂志上去暴光! 生3:依我看,那男生很勇敢啊!女小女孩在花朵的衬托下,笑得很美啊! 生4:从生命的角度看,他们都不太负责,一是对自己的生命处境没有预见,一是漠视其他生命。 师:角度不同,见解自然不一样。我个人很欣赏站在生命的角度审视生命状态的看法。确实,照片中的他们很无知——无知于生命意识的淡薄。而更可悲的是:照片中满面笑容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儿! (生哗然) 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生命?法国人史怀哲在近50年前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的呼吁或许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思路、结构) 师:首先就让我们靠近这位陌生而又伟大的哲学家。 [投影:史怀哲肖像] 师:谁来介绍一下史怀哲。 生5:(读课本63页的注释①)史怀哲,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师:我看了有的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你明白怎么回事吗? 生5:不明白。 师:判断一个人国籍主要依靠什么? 生(齐):出生地。 师:据我所知,他1875年出生于阿尔萨斯…… 生6:好象那时候被德国占领了。但是那是法国的土地。 师(惊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就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对。是普法战争的事情。 师:很好!你能积累知识的能力很强!那么你认为他应该属于哪个国家? 生6:法国! 师:那,我们永远是—— 生(大声):中国人。 师:关于作者,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你来读一下。 [投影:史怀哲简介内容] 生7:他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巨人。 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孩子。 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 他决定并实践了“三十岁之前为研究科学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之后献身服务于人群”的宏愿。 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丛林中的医生”。 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师: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投影:读一读,划一划。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师:谁来读课文? 生(多数)卞卡。 师:我也知道卞卡的朗读水平确实很好,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的大场面下,我倒想把锻炼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大家看,好不好? 生(多数):好。(无人举手接受任务) 师:王佳杰,平时对你不够关心,到现在也没听过你的朗读,今天就把锻炼的机会交给你,我想你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的。 生8:(读课文,读破很多句,读错两个字。) 师: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8:读破很多句子,不怎么连贯。 师:吐字还是很清晰的,不过我给你提两条建议:一是多出声读,读连贯,二是读出文章的情味。课后再练练,将美读进行到底!好吗? 生8:好。 师:大家听读过程很认真,划出了一些句子。我要问了,作者的呼吁有哪些? [投影:我的呼吁,大括号] 生9:尊重生命的伦理。还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投影:尊重生命的伦理,制止战争。] 生10:还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的疫病。 [投影:防治疫病] 生11:第二节和第三节说到要扬善惩恶。 师:惩恶?(“惩”重音) 生11:不是惩,是——是使恶行停止。 [投影:消除恶行] 师:好,这四方面都是作者的呼吁。大家看,这四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么? 生12:不是,应该是递进关系。先说观点,然后从残害生命的严重程度上说越来越严重,最后落实到战争上。 师:好,“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总观点,如果把这篇演讲词看作是议论文的话,那它就是—— 生(齐)中心论点。 师:好。第一个观点是回答的是“是什么”,后三者回答的是“怎么办”。从议论文常式结构看,好象还少了一块—— 生(少数):“为什么”。 师:那文中有没有写道“为什么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呢? (有人说没有,有人在看书。) 生13:开头提出论点后,作者反对将万物分类,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有的可能没被人发现。可以看作解释。 师:好,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我们来梳理一下。我觉得在提出观点也就是发出呼吁后,说了两层意思: [投影:1. 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1. 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由此再得出推论,明确善恶的标准: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师:这样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以看出,文章按照顺序来行文的。 生(齐):逻辑 [投影:逻辑] 师:全文的结构样式是什么式? 生(齐):递进式。
三、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思路和结构,但是文章局部的词句是不是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啊? (学生应声。) [投影:议一议。1。小组内交流疑难词句。2。组长搜集解决不了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能解决的我就不答了。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注意归纳,等一会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现在开始。 师:好。哪个组还存有问题? 生14: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不太明白。 师:谁来说说? (无人应和。) 师:今天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确实很多人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来评判其他生命乃至世界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生(齐):否定。 师: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明白了吗? (生14点头。) 生15:第三节,“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为什么说“暴行”还会隐藏在欺瞒后啊? 师:正义的行动一定有正当的理由,野蛮的暴行也会给自己的发生寻找一个借口。是不是这意思? 生15:是的。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边上的听课老师说的,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生16:用“才”也说得通,不过我觉得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生17: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不理解。 师:关键是“冒险”不大好懂吧。我注意到第五节第二句中也有一个“冒险”。“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我们来比较比较。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 (一些学生点头,有几个说“恩”。) 师:而后面一个句子[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翻译和译文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我的呼吁(教学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灯》教案 |
下一篇文章: 《琵琶行》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