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能事,因而深受宠幸。大约是恨读书人的刚直,有一次李林甫主持选拔,到最后竟一个都没有录取,还一本正经地禀告,大唐王朝凡是贤良的人才都已经到朝廷来工作,已经“野无遗贤”了。有一次,玄宗借故欲废旧太子,立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张九龄不识时务,连连摇头,坚称不可,并引经据典地将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典故拿出来教育皇上。李林甫私下里对宫内的太监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此语正中玄宗下怀。不久,武惠妃又暗地里托人来游说张九龄,有废必有立,你如果能帮一把,就可以长久地做宰相,被张九龄严词呵斥。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但皇帝周遭的小人没完没了地进谗言,张九龄终因诋毁而被罢黜宰相一职。
那一年,唐玄宗任用牛仙客做宰相,张九龄力谏,此人不可为相。但无奈玄宗一意孤行。事隔不久,张九龄荐举的一位名叫周子谅的监察御史,私下里对御史大夫李适之议论,牛仙客这样无才的人都当了宰相,您作为皇室宗亲,怎能坐视不管?李适之“及时”把这一言论向上报告了,李林甫同样从中添油加醋,唐玄宗怒不可遏,小子胆敢议论家国大事,立即将那个周御史廷杖流配。而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贬为荆州长史。
那时的唐王朝,已经是李林甫等小人当道的天下,他们绞尽脑汁,竭力争夺一个年老体衰的皇帝的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九龄被罢相,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张九龄既出,李林甫心满意足,举止言谈更加无所顾忌,有一次竟公然说,大家看看那些仪仗队里的马匹,如果不发出声音,可以吃到上等的饲料,如果大惊小怪,就会被驱逐出去。言下之意,诸君且看我的脸色行事,否则,有你们好果子吃的。
《资治通鉴》载:“张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新唐书》中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朝廷大臣都噤若寒蝉,只管持禄养恩。张九龄都这样了,还敢再说些什么呢?!
据说,唐玄宗决意要罢免张丞相时,令高力士在秋日里送去一柄白羽扇,暗喻张已跟不上形势。而张九龄仍然固执地上了一道赋,毫无愧色,发出了“苟效用之所得,虽杀身而何忌”的不平之鸣。
从京城到地方,从人生得意的权力巅峰到黯然而下的情绪低谷,张九龄拖着沉重的步履,走下庙堂,走向江湖。政治上的失意,一贬再贬的遭遇,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只得托物言志,寄辞草木,聊以自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玄宗只不过是不喜欢张九龄这样耿直的人在身边罢了。相较于只会点头的李林甫,张九龄常常摇头,皇帝不自由,心里必定不快活,日子一长,到底还是让这位贤相下了岗。可张九龄的政治远见,却被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
当初,唐玄宗想任李林甫为相,征求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有话直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成为庙社之忧”,这话再明白不过。但唐玄宗认为李林甫忠心不贰,根本没将张九龄的话放在心上,结果培养了一个旷世巨奸,致使朝政动荡几近亡国。唐太宗李世民闻过即改的优点,早年的唐玄宗谨记在心,但到了晚年时期,就统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个鲜明的小例子,唐太宗对宰相魏徵又敬又畏,一日得了一只漂亮的鹞子,便放在肩上遛着玩,远远望见魏徵跑过来,赶紧藏在怀里。魏徵心里清楚,但假意不知,只是上前禀告事务,还说了些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话,唐太宗没有办法打断,最后只好任心爱的鹞子死在怀里。唐太宗对于宰相魏徵的信任能够从社稷大局出发,摒弃个人好恶,但晚年的唐玄宗却满脑子糨糊,已经失去辨别忠奸的能力了。
又当初,安禄山因违反军令吃了败仗,被执送京师,请朝廷处分。张九龄进言,按法当斩,此人狼子野心,有逆相,宜立即诛杀,以绝后患。张九龄能够预识心怀诡异者,实在不愧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可唐玄宗不听,不但赦免了安大胖子,而且一再提拔,结果真的养虎为患。数十年后,安禄山叛乱,兵指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避难于蜀中,再回想起张九龄的话来,不禁老泪纵横,可是,这时的张九龄,早已含恨长眠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