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奏请朝廷,创建“飞虎军”,上属枢密院,由下湖南安抚使节制调度。宋孝宗批准了他的建议。在以后的三十多年内,不仅使湖南一路的治安得到保障,而且一直是沿长江的一支有力的国防力量,为金人所惧。然而,在筹建飞虎军营栅时,枢密院有人反对,诬称辛弃疾是为了聚敛民财。孝宗听信谗言,命令立即停止。辛弃疾却冒险来个“受而不办”,并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营建工作。然后再奏朝廷,并把收入、支出的帐目详加列举,一并送上。事情办成了,诬告也得到澄清。孝宗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可见辛弃疾是个有胆有识、办事果断的人物。
1180 年末,辛因为湖南的政绩,又加了一个虚衔——右文殿修撰,并再次调任隆兴府(今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掌一路军政大权。当时江西发生了严重的粮荒,民情危急。辛弃疾不愧是个理乱能手。他到任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张贴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意思是说,一切有米不卖的囤粮奸商,流配他方;一切乘机向囤粮劫夺,哄抢的,杀头示众。接着,他又命令全部取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召集当地的官吏、儒生、商贾、市民推举出忠实而有才干的人,到丰收地区购运粮米,官府不取利息。因此,市场粮价大落,供应充足,稳定了社会人心,平息了粮荒危机。
翌年秋,辛弃疾由宣教郎提升为奉议郎。但不久,又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此时,带湖新居刚好落成。落职后的辛弃疾回到带湖家中,开始了南渡以来的第一次闲居生活,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三、筑室带湖 十年唱和
江西上饶,位于信江上游,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这里不仅为面浙、控越、牙闽、襟淮的要冲之地,而且是浙赣走廊中段的“江东望镇”。加之上饶距南宋都城临安仅七、八百里,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因此,当时形形色色的官绅士大夫都为占此地利,纷纷在上饶选址寓居,从城内到近郊的官绅住户就有百家之众,别墅林立,城市繁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临安出发,经金华,过衢州,一路走来,惊叹上饶是座“宏伟”的城市,所言当是实际的。
辛弃疾也选择了上饶。那时,他在南昌任职,是江西安抚使,执掌一路军政大权。 1181年的秋天,他在上饶带湖的新居竣工落成。带湖新居在上饶城北,枕湖泊、拥平畴,一派田园风光,“在城邑环圚之中,而独出车马嚣尘之外”,是辛弃疾倾注的心血,寄托情感的一方净土。他先后写了《新居上梁文》、《沁园春·带湖新居》等,咏唱其“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倾”,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将临靠稻田的一栋房子取为名“稼轩”,请一代鸿儒洪迈作《稼轩记》:
… …筑室百楹,度财上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 ,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日植杖,若将真秉耜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 ,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
楹,指房屋的柱子,后成为计算房屋的单位,一列为一楹,一栋房屋可有数列不等。可见带湖新居是够大的了。从《稼轩记》中可以知道,带湖新居至少有“稼轩”、“集山楼”、“婆娑堂”、“雪楼”及“植杖亭”等主要建筑。辛弃疾有浓厚的重农思想。他特辟了十弓地作为稻田,就是准备“他日释位得归”之后“躬耕于是”用的,并且还把田畴边的一排房屋取名为“稼轩”,自诩为稼轩居士。
这处建筑是辛创作和读书的重要场所,也是他驰骋想象、抒发情感的地方。雪楼则是建在山坡上的一幢楼宇,典雅、富丽。辛弃疾常在这里接待文友,观景唱和。登雪楼看雪景,则柳宗元笔下“千山鸟飞绝,万往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美景尽收眼底,尤为佳绝。辛弃疾是个对营造之事颇为精通,更有兴趣的人。他在知滁州时,建奠枕楼、繁雄馆,后来帅浙东,又建秋风亭,构建皆颇具意匠。而带湖新居则更展示了辛弃疾营造园林方面的才华。细细品读他及友人为之而作的诗词,一幅幅湖映方天,烟笼绿野、亭台楼阁参差、曲径幽篁掩映的画卷如在眼前。从中,我们不仅领略到辛弃疾高古雅朴的审美情趣,也能读出他在雄心屡遭挫折后的情感寄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